2021年3月10日 星期三

大鴨大路,小鴨小路 - 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

          大鴨大路,小鴨小路

在我小的時候,有一天傍晚,我父親跟我正好經過一條河邊的小路,有一群鴨子本來在河岸上休息,見到我們父子倆走過,或許是受驚了,也或許是要讓路給我們,總之一群鴨子全部都下了河,從河的這一邊,游到另一邊去。接著又上岸去玩了。

父親看著在河裡游的鴨子,告訴我說:「孩子,你看到了嗎?這群鴨子裡,有大鴨、有小鴨。大鴨游出來的是大的路,小鴨游出來的是小的路。不管是大路還是小路,都是自己游出來的路,而且都到了河的對岸。」

又說:「孩子啊,人要學這些鴨子。你長大之後,不管游出大路或小路都沒有關係。可是不游是不行的,因為不游的話就沒有路可走了。」

父親的意思是說:無論大路,還是小路,都可以到達對岸;可是如果不游的話,就肯定沒有路可走了!

這件事對我的影響非常深刻。我這一輩子就自認為是隻小鴨,我看過很多「大鴨」,在這個世界上呼風喚雨。我覺得自己沒辦法像他們那樣,也無法和他們相比,當然也不需要比。所以我甘於做一隻小鴨,我走我的路,他們走他們的路。

當我的師父東初老人在世的時候,他常常要我學習某位大法師的樣子,他說:「你應該學習做那樣子的法師。」我想我學不來的,因為他是一隻大鴨,而我是隻小鴨,怎麼可能學得起來呢?

大約在一九六一年,我要去高雄的山裡閉關的時候。有一位老居士聽說我要去閉關,特別選了四本近代中國四大高僧──印光大師、太虛大師、虛雲老和尚和弘一大師的書來看我,把書送給我後,就問我:「聖嚴法師啊,你將要入關了,那麼四大高僧中,你究竟準備走誰的路呢?」

雖然我對這四位高僧都非常恭敬、非常景仰,但是我說:「我大概是沒有辦法走他們任何一位高僧的路,我走我聖嚴的路。」

他說:「你這麼傲慢啊?」

我說:「我不是傲慢,也不是沒出息,我只能走我自己的路。但是我會參考他們的路,他們是怎麼走的、他們的好處,我會盡量的學習,能學得到多少,就學得多少。但是我不要模仿誰,也不要自己一定成為哪一位高僧的樣子。」

因此,我就在關房裡很安心地修行,我沒有準備要變成四大高僧中的哪一位,也沒有這樣的狂心、那麼大的膽量,想變成第五位高僧。我只能做多少算多少,能夠做什麼、學什麼,就盡力而為,盡我的一生好好努力。

其實在一群鴨子裡總有大鴨,也有小鴨子,游出的路一定也有大、小之別。從佛法的角度來看,這是因為各有各的因緣福報,所以對於別人的成就,我們應該讚歎,但是不用羨慕。

小鴨子看起來好像沒有在游,但牠並不是停在那裡不動,只是游得比較慢,但是慢慢地,持之以恆地划下去,最終也能走出一條路來。就像我,我自認為自己是隻小鴨子,雖然游得慢,可是我游得很安心,也從來不羨慕他人,只知道盡力游,游到現在為止,不也是游出了一條路嗎?

我們不要要求自己一定要游得比別人大,靠著和別人比較來建立自我的價值,那是非常痛苦的事。所以,凡事只要盡自己的力來做,就一定會游出自己的路。


☘️☘️☘️文.《找回自己》🙏

抄經與助印



 1.天心印經處

佛經手抄本,精裝本,課誦本

行動電話:0922025867

Line ID:a3658268

電話:07-7676778、07-7278626

傳真:07-7676868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建國路3段40號




2.天橋出版社/升建出版社

電話:07-7216031

傳真:07-7162243

臉書:升建印刷企業/天橋出版社

LINE ID:7216031

郵政劃撥:帳號 04511826 戶名 張海清

銀行匯款:兆豐銀行三多分行 戶名017 帳號03809621468 張海清








3.元泰出版社

電話:07-740-8287、0988-610-781孫餘德

Line ID:7108886

傳真:(07)740-9005

信箱:a7108838@yahoo.com.tw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合作街33號

戶名:元泰印刷 郵撥:42243561




4.冠球印刷廠 

https://www.ace.com.tw/V2/Official


冠球紙創館 PCHome 商店街

PChome > 商店街首頁 > 文具與辦公用品 > 冠球紙創館 > 佛教經典

https://www.pcstore.com.tw/ace168/S582240.htm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七寶塔-A4手描本(No-B1-0001)-10本裝

https://www.pcstore.com.tw/ace168/M16553720.htm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手描本可摺成蓮花(No-B2-0003)-10本裝

https://www.pcstore.com.tw/ace168/M11224129.htm





5.集美印刷




6.釋印隆法師

之前先流通了『多寶佛塔』妙經塔」,並2018年流通金字抄經法寶」,法友們都非常精進!因此想再流通「金剛經抄經寶塔」、「多寶佛塔抄經寶塔」、「金光明經抄經寶塔」,讓大家可以自行成就抄經寶塔供奉。在法友們的建議與考量下,先流通「金剛經抄經寶塔」,若將來還有因緣,再流通「多寶佛塔抄經寶塔」、「金光明經抄經寶塔」,乃至於《心經》相關抄經等

值此殊勝妙緣,敬邀各位法友一起護持流通!希望護持「金剛經抄經寶塔流通者,請FB的訊息留言:https://www.facebook.com/yinlung.shih . E-maildhammalotustaintai@gmail.com 與印隆聯絡,告知您的隨喜護持金額,印隆與您確認無誤後,方會記錄與布達,謝謝大家!

https://dharma-yinlung.blogspot.com/2020/02/blog-post_97.html

★為什麼要抄經?

 法鼓山網路抄經

【線上鈔經 福慧導航】此為電腦版 http://sc.ddm.org.tw/

★為什麼要抄經?

歷代諸多出家師父與在家居士,為弘揚佛法、祈福、拜懺、報恩、布施、薦亡而抄經。

在諸多經典中,如《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法華經》、《維摩詰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等,都明示書寫佛經有極大的功德。

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中提及抄經具有:於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不生怖畏,遠離誹謗;心能信解,得正知正見;能除滅諸罪障;能現證無量功德等。無著菩薩亦曾開示抄經五種功德:親近如來、攝取福德、亦是贊法亦是修行、受天人等供養、滅罪。弘一大師也曾開示《抄經之十大利益》。

抄經是一方便易行法門,不僅讚法、親近如來,且能攝取福德、消災滅罪;可以修身養性、體驗禪定、深入經藏、培養精進心;與人結緣、弘傳佛法等。若將抄經功德迴向給眾生,亦是最好的布施。

https://m.facebook.com/ddmorg/posts/1593375547367582?locale2=zh_TW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爲人解說。」

《辯中邊論》卷三中,提出書寫、供養、施他、諦聽、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惟、修習等十種受持經典的方法。無著菩薩也說抄經有五種功德:可以親近如來;可以攝取福德;亦是讚法亦是修行;可以受天人等的供養;可以滅罪。所以抄經被認定是受持經典很好的方法之一。 

 https://www.fgs.org.tw/cultivation/calligraphy/retreat.htm


抄經十法

 ☉持經十法     

心培和尚

各位參加抄經修持的菩薩,阿彌陀佛!

佛光山國內外別分院抄經堂的成立,目的在於提供社會大眾一處修心養性,增長智慧的場所。我們都知道,書法是我國傳統藝術之一。一個人如果能把書法寫好,對於品德的養成有極大的幫助。

過去電腦科技尚未發達,我們寫字必須靠鉛筆、原子筆或毛筆,而現代人往往因科技的便利和文書處理的時效,即以電腦打字取代手寫。尤其現今小孩手寫的字可說越來越不工整。站在為人父母關心孩子學習的立場,為了不讓新一代的青年失去固有的中國傳統藝術,我們應鼓勵孩子多練習書法及善用手寫字,以提升人品修養。

抄經除了可以練就一手工整的毛筆字外,一方面又能親近佛法,深入經藏,功德殊勝不可言喻。有關受持經典的方法行儀有十種,可做為我們日常修持的指南,今結合修行解說如下:

第一「書寫」:指書寫經、律、論,使其廣為流通。佛法在恭敬中求,大家應以恭敬心來書寫經文。心存恭敬內心就容易清淨,對於經文義趣則容易了解,道業即能增進。

第二「供養」:乃尊敬有經典或有佛塔之所在。佛教徒居家修行,若空間允許,可設置佛堂供奉佛像,每日於佛前精勤修持。為了增加修行的信心,我們藉由供養能與佛菩薩的心連接在一起。

第三「施他」:指為他人說正法,並施與經典而教化之。《華嚴經》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故能印經流通,令佛教典籍留存世間,使法輪常轉,其功德不可思議。

第四「諦聽」:即從心中明白地聽聞佛法。「諦」有審實不虛之義。《增一阿含經》卷十七載,如來所說之理法,真實不虛,稱為諦。我們學習,應仔細聆聽他人讀誦經文。

第五「披讀」:指於諸佛所說經典,恆常披閱細讀。人為什麼會有煩惱?就是因為智慧不夠,若能不斷的閱讀佛經,平靜心念,深入經藏,時間久了,智慧就能慢慢增長。

第六「受持」:指受納教法於心,憶持不忘。我們奉行教義,就是要能實踐,運用在生活中自利利他,以完成菩薩道的修持。

七「開演」:指為他人說教法,使其起信解。發心為大眾演說微妙的經義,令他人了悟自性,解脫煩惱,功德很大。每個人都有佛性,悟道需要善根福德因緣,依善知識學習很重要。

第八「諷誦」:即出聲讀誦經文、偈頌等,使他人產生喜悅。我們攝心守意,一邊抄寫,一邊心中默念,專心持念經文。手中抄寫經文心中清楚,心中觀想經文,思惟法義亦能清楚不離正念。

第九「思惟」:指思惟佛陀所說的法義。思惟對修行進步很重要,所謂「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生活中感到苦悶,若能正思惟佛法,遇到困境就容易度過。

第十「修習」:指修習佛陀所說之法。我們應瞭解抄經用意為何?譬如,我們吃飯,吃飯就是要填飽肚子。同樣的我們學習書寫佛經,就是要獲得智慧,過自在的人生。

以上持經十法,大家不妨好好善於運用,對我們學佛修行的進步將會有很大的幫助。我們用感恩、慈悲的心來學習,便可逐漸認識自我清淨的本性。

但願一天的開始,大家都能有美好的一天,我們願以虔誠的心將抄經功德,回向給父母、親人及一切眾生,祝福大家福慧增長! 

 https://www.fgs.org.tw/cultivation/calligraphy/talk/talk02.htm

2021年3月9日 星期二

基礎佛學常識-100問 - 中華印經協會

 

基礎佛學常識-100 - 中華印經協會

 

目錄

一、佛教的創始人是誰?

二、佛陀和世尊是誰?

三、什麼是佛?

四、什麼是法?

五、什麼是佛教?

六、對釋迦牟尼佛為何稱「本師」?

七、何為菩薩?學佛的人與其關係是什麼?

八、寺與廟有何不同?寺廟是不是一回事?

九、和尚是什麼意思?

十、阿闍梨是什麼意思?

十一、什麼是一神教?

十二、什麼是多神教?

十三、什麼是無神教?

十四、什麼叫外道?

十五、何為因果?何為業報?

十六、因果關係是什麼?

十七、何謂三世因果?

十八、何為現世報應?生報、後報又是什麼?

十九、什麼叫修行?

二十、什麼叫學佛?

二十一、把佛教正式傳入中國的是誰?

二十二、最早的佛教寺院是哪個寺?

二十三、中國的第一寺為何稱白馬寺?

二十四、所有的經典都是佛說的嗎?

二十五、什麼叫經?

二十六、什麼是般若?

二十七、什麼是「波羅蜜多」?

二十八、什麼是三寶?

二十九、什麼是僧?

三十、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人的專稱嗎?

三十一、什麼是住持三寶?

三十二、什麼是正法、像法、末法?

三十三、什麼樣的人稱為居士?

三十四、什麼是自性三寶?

三十五、什麼是六根與六塵?

三十六、什麼是三途八難?

三十七、什麼是五體投地?

三十八、什麼是五乘佛法?

三十九、什麼叫安居?

四十、三藏法師是什麼意思?

四十一、什麼是魔怨?什麼是魔?

四十二、學佛應該如何下功夫?

四十三、四弘誓願是什麼?應如何理解?

四十四、佛學為何稱之為內學?

四十五、為何要替亡者超度?

四十六、超度亡人為什麼念經?

四十七、佛門裡見面為何相互稱念阿彌陀佛?

四十八、什麼是六度?

四十九、什麼叫布施?

五十、什麼叫持戒?

五十一、何謂忍辱波羅蜜?

五十二、什麼叫精進?

五十三、何謂禪定?

五十四、何謂三皈依?

五十五、什麼叫功德?

五十六、何謂火燒功德林?

五十七、何謂開悟?

五十八、什麼是菩提心?

五十九、人的相貌是隨心變的嗎?

六十、什麼是圓寂?

六十一、何為四攝?

六十二、什麼是四依法?

六十三、何為引業與滿業?

六十四、別人對我們不善怎麼辦?

六十五、什麼是修道人重要的原則?

六十六、何為上根利智?

六十八、居家供佛物品一定要很多嗎?

六十九、什麼是剋念作聖?

七十、為何總在遇緣不同?

七十一、何為緣?

七十二、什麼是依報隨著正報轉?

七十三、什麼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七十四、什麼是法身?

七十五、何為量大福大?

七十六、什麼是願解如來真實義?

七十七、何為解行相應?

七十八、什麼是悟後起修?

七十九、想要成就該怎麼做?

八十、什麼是覺迷在一念之間?

八十一、何為冤冤相報?

八十二、何為清淨比丘不踏生草?

八十三、我們的本能為什麼會失掉?

八十四、感應道交的原理是什麼?

八十五、怎樣起感應作用?

八十六、什麼是追頂念佛?

八十七、什麼是佛放光明?

八十八、學佛最重要的是什麼?

八十九、我們從哪裡學起才能進入佛門?

九十、護法功德為何超過弘法?

九十一、沒有真實智慧為何護不了佛法?

九十二、何為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九十三、什麼是見聞歡喜不唐捐?

九十四、如何不違背眾生的意願又能把他導向正規??

九十五、學佛應如何選擇法門?

九十六、學佛得不到殊勝成就的原因是什麼?

九十七、學佛與別人有什麼相干?

九十八、如何報師恩、報佛恩?

九十九、如何理解帶業往生??

一百、一向專念是修持的重要關鍵嗎?

基礎佛學常識-100 - 中華印經協會

http://www.sutra.org.tw/haitaoQA/qa_basic.htm

e070 基礎佛學常識Q&A

http://www.sutra.org.tw/e-lib/pdf/e070/mobile/index.html#p=1

 


 

基礎佛學常識-100 - 中華印經協會

一、佛教的創始人是誰?

答: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釋迦譯成中文是能仁,牟尼的意思是寂靜。

二、佛陀和世尊是誰?

答:每一尊佛成佛,都擁有十種尊稱的名號,所以佛陀與世尊是對釋迦牟尼佛尊稱中的兩種。二千五百多年前(中國漢曆記載三千年前)佛陀出生於北印度,就是現在的尼泊爾。佛陀誕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入滅。中華民族的大德們,對佛入涅槃的紀念日,即是用這個紀年。歷史記載佛在世的時候,曾經為大眾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佛入滅後一千年,即東漢明帝永平十年(西元六十七年),佛教才正式傳入中國,逐漸的與民俗、文化融合為一。

三、什麼是佛?

答:學佛,首先要明白什麼是佛,佛譯成中文是覺悟、智慧。佛教傳入中國的經典,是由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當時古字裡有「弗」字,音與梵文發音的「佛」字相同,釋迦牟尼佛當時是人間王子,通過學道後成佛,所以在「弗」字旁加個立人邊。所以「佛」字是佛陀專用字,是古大德們所新造的一個字,顯示出古大德們的聰明智慧。
  佛和我們一樣是人類,不是神仙、不是神明,是透過努力修行覺悟的人,證悟後成為佛。如果我們遵照佛的教導去實踐,也可以成佛,佛經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眾生與佛是平等沒有差別的,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一個人可以成佛,而是每個人都可以成佛。但是由於凡夫眾生迷惑顛倒自不覺悟,如能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捨離執著、妄想,凡夫眾生都可以成佛。

四、什麼是法?

答:佛用一個代名詞代表萬事萬物,這個代名詞叫做「法」。佛法即佛教的義理、真理,這是它的基本意思。在應用方面,法的意思非常廣泛,它可以指一般的規則、法則,或品德、品格;在認識論,它可以指本性、屬性、性質、特質,凡意識所能思及的,都可以說是法。所以「佛法」兩個字連起來,就是無盡的智慧、覺悟,覺悟了宇宙人生一切萬事萬法。佛法無量無邊,所覺的事物沒有邊際,能覺的智慧也沒有邊際,這無量無邊的智覺就是我們的本能,所以佛法是使人轉迷成悟、轉癡成慧、轉凡成聖的根本大法。

五、什麼是佛教?

答:「佛教」是指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對不同空間的生物,至善圓滿的教育。教育的內涵包括無邊無盡的事理,比現代大學裡的課程內容還要多。時間上,涵蓋過去、現在、未來;空間上,它將我們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目的在於徹底破除迷信,啟發正智。所以佛教它不是宗教,是教學、是多元文化的教育。

六、對釋迦牟尼佛為何稱「本師」?

答:在日常生活中有教學的互動,才有師生的稱呼。而佛弟子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意思是指根本的老師,因為佛的教育是佛所創辦,他是第一位創始人。而「弟子」是中國古文化中學生的自稱。由這些稱呼可以知道,學佛者與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

七、何為菩薩?學佛的人與其關係是什麼?

答:菩薩,譯成中文是「覺有情」,菩是菩提,薩是薩陲,印度梵語是菩提薩陲,中國人則簡譯成菩薩。佛門裡清楚說明,學佛的人與佛是師生關係,而與菩薩則是同學的關係。菩薩是佛早期的學生,我們學佛是佛現在的學生,所以菩薩是我們的學長,我們與菩薩是前後期同學。

八、寺與廟有何不同?寺廟是不是一回事?

答:在清朝初期以前,「寺」是國家常設的辦事機構,是翻譯佛經、講經、學經的道場,寺院庵堂都是學校,每天都有講經說法、領眾修行的教育。「廟」是祀祠亡靈鬼神的場所,如太廟、帝王廟、關帝廟、城隍廟等。

九、和尚是什麼意思?

答:和尚是印度話,譯成中文是親教師,就是親自指導我們的老師。就像現在學校裡的指導教授,若不是直接指導我們,就通稱為法師,這好比學校裡有很多的老師,但沒幫我們上過課,沒有指導過我們的教師。

十、阿闍梨是什麼意思?

答:阿闍梨又譯為阿遮利耶,中文譯為教授或軌範正行,是代表和尚教學的法師,他的言行可以矯正弟子行為,做為學習的榜樣、模範。

十一、什麼是一神教?

答: 一神教,是指只尊崇一個神的宗教。比如天主教:「上帝愛世人,世人愛上帝」。又如伊斯蘭教,只信奉真主阿拉:「阿拉確實是慈悲的」。

十二、什麼是多神教?

答:多神,是指信奉多種神的教派,稱為多神教。如信奉天神、財神、山神、門神等多種神。現在的印度教過去稱為婆羅門教,信奉的神有九十六種之多,即屬多神教。

十三、什麼是無神教?

答:無神,是指人的一切不是神所賜予的,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稱為無神教。佛教屬於無神教,佛教教育的綱領,是指導眾生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個人遭遇到好與壞,是自作自受,不是哪個神強加給你的。需要說明的是,佛教雖不認為神能主宰一切,但對神的態度是尊敬,敬而遠之,並不是否認神的存在。

十四、什麼叫外道?

答:不看自心,心外求法,稱為外道。外道並不是貶義,也不是指佛教以外的宗教,而是指心外求法的人。佛教稱內學,內學就是教你看住自心,著重內心的修養、內心的覺悟。一切唯心所造,遇到事情不能怨天尤人,不可心外求法,凡是不看自心、心外求法的都稱為外道。

十五、何為因果?何為業報?

答:因,就是原因,也叫因緣。果,就是結果,也叫果報。業,是指一切身心的活動,包括身、口、意三業,報,就是業力的報應,即由三業的善惡行為所導致的結果,因是業,果就是報。因果又稱業因果報,或稱因果報應,是佛教基本原理之一。

十六、因果關係是什麼?

答:「已作不失,未作不得」,因未得果之前,不會自行消滅;反之,不造作業因,也不會得到其相應的結果。由此可知,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不虛棄,果不浪得。前因後果,因因果果,果果因因,迴圈不斷。一因產生果,其果遇緣又成因,其因遇緣又成果。這種因果關係,永遠是前無盡頭,後無終止,即果也是因,即因也是果,相續交替互為因果。因果是客觀存在的規律,並不是佛教的規定或發明,只不過是佛陀把它揭示出來而已。

十七、何謂三世因果?

答:「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們今生所受的善惡果報,都是自己前世所種的業因;即使是遠在百千劫前種的業因,也不會自行消失,一旦現在因緣成熟,就會自食其果。「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迴圈不失。」

十八、何為現世報應?生報、後報又是什麼?

答:現世報應,就是現在做的善事、惡事,今世即受到福報或惡報。生報,是今生做善惡,來世受福報、苦報。後報的遲早,則是取決於因緣何時成熟。但只要種下業因,一定受果報,「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十九、什麼叫修行?

答:修行就是修正行為。修行就是將我們對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想法、說法、做法,加以修正。我們的想法、看法錯誤,就是心裡的觀念不當,把它修正過來叫做修行。所以簡單的說,真心正錯誤的行為就是修行。

二十、什麼叫學佛?

答:佛法的修學,大乘佛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發心要真誠,真誠就是菩提心;發心要真實,真實就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發心以後認真修行,學佛修行絕對不只是在佛菩薩像前念經、禱告、禮拜,更重要的是真正能做到身、口、意三業清淨,正確而沒有過失。拜佛、念經是形式上的修行,真正學佛要學菩薩,菩薩修行是在紅塵中修,萬馬奔騰,一心不亂,最終達到最高標準。由於我們的錯誤很多,但自己並不知道世出世間大聖大賢,他們所教導我們的,實際上就是他自己的生活、言行、處世待人接物。學生們把它記錄下來,就變成生活的規律,在佛教稱為戒律,在儒家稱為禮。學生記錄下來給我們參考的是聖賢的生活行為,他們的生活是正常的,我們的生活不正常;他們的思想是正確的,我們的思想是錯誤的。處處向他們學習,這就是學佛。

二十一、把佛教正式傳入中國的是誰?

答: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在漢朝,非正式傳入的更早,在周朝時已經陸續傳過來。正式是指國家派使節到西域去迎請,禮請過來最初的兩位法師,是竺法蘭與迦葉摩騰。兩位法師把佛教的法器、佛像、經典,第一次正式帶到中國,為中國朝野所接受。

二十二、最早的佛教寺院是哪個寺?

答:中國佛教第一間佛寺,是河南洛陽的白馬寺,洛陽當時是國都,所以國家把從西域迎來的高僧竺法蘭、迦葉摩騰,安排在鴻盧寺招待。「寺」是漢朝政府辦事的機構,皇帝直接管的有九個寺,寺的領導者叫卿,稱為公卿。鴻盧寺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所以迎請來的大德高僧由鴻盧寺接待。後來想把兩位師父常久的留在中國,鴻盧寺屬於外事機構不能長久作招待所,為此皇帝下令從原來九個寺又增加一個,為十個寺,這個寺就是佛寺。

二十三、中國的第一寺為何稱白馬寺?

答:在兩千多年前,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馬,當時從西域請來的高僧所帶的佛經、佛像等法寶,是由一匹白馬馱載而來的,為了不忘記白馬的功勞,中國古代的大德們把這第一寺定為白馬寺,作為紀念。從這點表明,中國古人心地非常厚道,就連畜生做有意義的事,都不埋沒,要讓後人不忘記牠的功勞。

二十四、所有的經典都是佛說的嗎?

答:經這個字是通題,凡是佛教教科書都用經字做為總題目。經不全是佛說的,因為佛是開放、自由民主的,這一點與其他宗教不一樣,其他宗教只有教主的話才能稱經。而佛教的經有佛說的、佛的學生說的、仙人說的、天人說的、變化人說的,但是有一個共通的原則,只要所說的義理與佛所說的意義相同,在佛教裡面都承認它是經。如果所說的不是事實真相,與佛說的意思不一樣就不能稱為經。

二十五、什麼叫經?

答:中國古人稱最好的書本為經,這是對好的書本極其尊重的意思。古代的法師,常用貫、攝、常、法四個字加以解釋。
「貫」是將它的語言文字有條理、有層次,一點不亂,從頭到尾都能貫穿。「攝」是它能夠攝受人心,讓接觸者的心與義理融會貫通,自然欣樂欲罷不能,猶如磁石吸鐵一般,經典有這個能力。我們看一般的報紙,看一遍就不想再看第二遍,因為它沒有攝受人心的能力。可是佛經無論看幾遍都看不厭,而且愈看愈歡喜,也愈能體會佛所要傳達的訊息。這是經典攝受人心的能力。「常」是經典裡面的道理與修行方法永遠不會改變,無論是在什麼時代、在怎樣的環境,它都是正確的,都是對有緣接觸的眾生有利益的。「法」是法則,無論在什麼處所、什麼年代,任何人依照這個法則修學,決定可以成就。所以,凡是能夠達到以上四種標準的書,都稱之為經。
根據《雜阿毘曇心論》記載,經典有五種涵義:
(1)
、出生,能出生一切諸法。經典能產生一切解脫的方法,使人的生命綻放出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光明,引導你走向正確的人生,包括現在的幸福。
(2)
、湧泉,經典義味無盡,就像泉水滾滾不斷湧出。所以只要能好好的研究佛法,經中具足有無量無邊的智慧,能如泉水般湧上你的心裏。
(3)
、顯示,是指經典可以顯示出一切的義理。
(4)
、繩墨,繩墨是辨別曲直的工具,木工用墨繩一拉、一彈,就能繪出一條筆直的黑線,順著黑線裁剪木料便正確又筆直。經典同樣有這種功用,能使親近的人捨離邪惡、趨向正途。
(5)
、結鬘,把一朶朶的花用線穿起來就是花鬘;同樣的,經典可以將義理連貫起來使不散失。

二十六、什麼是般若?

答:般若譯成中文是甚妙的智慧,古代聖賢對語言翻譯非常認真,所以經典中有些字詞的涵義太多,中文無法完整的表達出它的涵義時,便保留梵文原來的發音,般若就是譯音不譯字。這個音讀「班若」是不正確的,古時候讀做般若(BO RUO)。般若波羅密是智慧,這不是一般的知解,而是對於內在的感官、外在的世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也不迷惑,是一種覺悟的慧觀。

二十七、什麼是「波羅蜜多」?

答:波羅譯成中文是彼岸,蜜多譯為到;所以波羅蜜多譯成中文有事究竟、到彼岸、度無極、度等涵義。
(1)
、事究竟,以這名詞顯示菩薩是大行者,菩薩的大行能究竟一切自度化他的利生事業,故名事究竟。
(2)
、到彼岸,乘此大行能由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故名到彼岸。
(3)
、度無極,因此大行能深入廣大的度諸法,故名度無極。

二十八、什麼是三寶?

答:三寶是指佛寶、法寶、僧寶,合稱為三寶。十方一切已經成佛的佛,是佛寶。佛所教導的世出世間的道理、修行的方法,是法寶。遵循佛教導的方法修行的人,是僧寶。依據《法華經方便品》曰:「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奈。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是名轉法輪,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別名。」這是佛在世時三寶初成立的情況。

二十九、什麼是僧?

答:僧是僧伽的略稱,中文譯為和、眾。四個出家人在一起和合學習,這團體就可以稱為僧團。《大智度論》曰:「僧伽秦言眾。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樹叢聚是名為林,一一樹不名為林,除一一樹亦無林。如是一一比丘不名為僧,除一一比丘亦無僧,諸比丘和合故僧名生。」

三十、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人的專稱嗎?

答:是的!比丘,是指已授具足戒的出家男眾。比丘尼,是指已授具足戒的出家女眾。式差摩那尼,是指已授式差摩那尼戒的出家女眾。沙彌,是指已授沙彌戒的出家男眾。沙彌尼,是指已授沙彌尼戒的出家女眾。這些都是出家人的專稱,依出家後所授的戒而得名。

三十一、什麼是住持三寶?

答:「住持」是形相上護持三寶,形式上寺院、庵堂、佛像、經典、出家人代表的就是住持三寶。住持雖然是形相,但如沒有這種形相佛法就不能利益廣大眾生。佛不在世時,佛菩薩形相就是佛寶,看到佛像就想到佛、想到「覺」。見到經典就想到「法」,想到正而不邪。看到出家人就想到「淨」,淨而不染。

三十二、什麼是正法、像法、末法?

答:佛雖然已不在這世間了,但是佛的法運還沒有結束。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是一萬二千年,從佛入滅算起,佛滅度第一個一千年是「正法」;第二個一千年是「像法」;第三個一千年以後,共有一萬年的時間叫「末法」。現在是屬於末法時期的第一個一千年,往後還有九千年。

三十三、什麼樣的人稱為居士?

答:居士在印度指優婆塞、優婆夷,其意思是清信男、清信女,或近善男、近善女,是指在家的修行者。因很多修學佛法的人,由於某方面的原因不能出家,所以受持三皈依後,在家裡按照佛陀的教誨修行,這樣的人就稱為居士。

三十四、什麼是自性三寶?

答: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自性三寶。皈依是三自皈,皈依自性三寶,是指內心的覺、正、淨。表現在日常生活、處世待人接物上,屬行為上的三寶,如六根接觸六塵時,確實做到不迷惑是自性覺,沒有邪思是自性正,沒有污染是自性清淨。如轉成行為上的三寶就是三自皈。所以自性三寶,是學佛者真正的依靠與皈依處。

三十五、什麼是六根與六塵?

答:六根是指六種認識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它是接觸六塵的六種認識機能。六塵是色、香、味、觸、法。此中色、聲、香、味、觸,是具體的物質。其相應的認識機能分別是眼、耳、鼻、舌、身。而法可以是具體的物質性的,也可以是抽象的非物質性的,以及抽象的非物質性的,例如概念,這是意識的認識物件。一般而言,凡是可以感觸以至思想的,都可以是法,而為意識所認識,故意識的物件最為廣泛。

三十六、什麼是三途八難?

答:三途,是指畜生、餓鬼、地獄三道。眾生作壞事,就會墮入這三途,受苦的果報。地獄是火途,餓鬼是刀途,畜生是血途。
八難,又稱為八無暇,是指八種沒有機會聽聞佛法的障難。
一、是地獄;二、是餓鬼;三、是畜生;四、是北俱盧洲,北俱盧州人的壽命千歲,暨不短命也不生病,由於太享福了故不能接受佛法;五、是四空天,又稱為長壽天,由於長壽且安穩享樂,沒有佛菩薩弘法,即使佛在人間說法時曾下來聽法,但很快就因過多的享樂而忘記;六、是盲聾喑啞者,盲人沒辦法看經,聾人無法聽經,啞者有疑問不能問,這都是修學佛法的障礙;七、是世智辯聰,自以為聰明智慧,自以為佛菩薩不如他,不能接受佛法;八、是佛前佛後,出生在前一尊佛已入涅槃、法滅,與後一尊佛未出世之前,二佛中間的空檔沒有機會信佛聞法。

三十七、什麼是五體投地?

答:五體投地,又稱五輪著地,即兩臂、兩膝與頭著地禮拜,這是最尊敬的禮方式。

三十八、什麼是五乘佛法?

答:可以運載人到果地的教法,名為乘。在佛的教義中大致可分為五種層次,包括:一、人乘,乘五戒之行法,而生於人間者。二、天乘,乘十善之行法,而生於天上者。三、聲聞乘,乘四諦之行法,而到達阿羅漢果者。四、緣覺乘,乘十二因緣之行法,而證辟支佛果者。五、菩薩乘,乘六度之行法,而到於佛果者。五乘佛法每一個階層,所修的行法都不一樣,但是有一個不變的原理,凡是利益眾生的事業,就是善業;凡是利益自己的事業,就是惡業。佛法和世間法的目的不一樣,佛法的目的是要成佛,而眾生之所以不能成佛卻輪迴在六道裡,是因為自私自利的心太重。佛是覺悟而沒有我執的,如果有自私自利就不能超越三界、十法界,有我執就脫離不了六道輪迴。

三十九、什麼叫安居?

答:佛在世時制定,每年四月十六日到七月十五日,這三個月期間出家人不外出,集中於一處專心修行。這段時期的修行稱為結夏安居,一般簡稱安居。

四十、三藏法師是什麼意思?

答:三藏是經、律、論的合稱。藏,是指一切佛教的文書、教義的儲藏之意,梵文的意思是筐、籃或籠,故舉凡佛教一切聖典,都是藏。這些聖典通常分成經藏、律藏、論藏三部分,故稱為三藏。對於通曉經、律、論的僧人,則尊稱為三藏法師。如玄奘法師是唐朝時期的和尚,精通經、律、論,故被後人尊稱為唐三藏。

四十一、什麼是魔怨?什麼是魔?

答:魔怨是指煩惱,佛在《八大人覺經》裡有提到四種煩惱,也就是四種魔: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魔是折磨,怨是犯害,所以必須要認清楚、要精進,你的精神、時間都集中在道業上,魔怨雖多,沒有空隙它進不來,由此可知魔怨不是從外面來的,而是源於自心,自己折磨自己。大小乘經論佛說的很多,「十善厚友,十惡冤家」,如果起心動念落在十惡業,是自己做自己的魔怨。所謂的魔,就是人的自心之魔,自己折磨自己。

四十二、學佛應該如何下功夫?

答:學佛要下功夫修行,一般人會想到多禮拜、高聲念佛、大把的燒香供養,然而這些只是一種外在的形式。學佛想要真下功夫,在於換心。心如何換呢?就是改變念頭,過去起心動念總是以我為主,把我排在第一;現在起心動念是為他人,不是為我。就是轉一個念頭,不是為我個人,而是為一切眾生著想,起心動念不為自己,從這裡下手才是真正下功夫學佛。

四十三、四弘誓願是什麼?應如何理解?

答:四弘誓願是:1、眾生無邊誓願度;2、煩惱無盡誓願斷;3、法門無量誓願學;4、佛道無上誓願成。第一條是教我們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第二條是教我們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而煩惱有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無明煩惱要破幾分,才能進入第三階段「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如果學佛一開始就廣學多聞,那是顛倒了;所以用盡心思精力,到後來一事無成,這是沒聽從佛陀的教誨。第四條「佛道無上誓願成」,善財童子最後一參,參訪普賢菩薩請問佛道如何成就?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成就無上道。這清楚明白的告訴我們,學佛一定要依教奉行,精進無間,才能得自在。

四十四、佛學為何稱之為內學?

答:自古至今,發心學佛的人不少,但是真正有成就的人不多,為什麼學習到最後都落空了呢?其主要原因是不知道佛是什麼,對於佛真正的意義不瞭解。佛在經論裡說得很清楚,佛是我們自己的自性。經論裡說「當人自性」,就是我們自己的自性。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在世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是不是釋迦牟尼佛的?不是的,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是我們的自性,所以佛學稱之為內學。如果心外求法,就稱為外道。學佛者有這種認識是很重要的,我們不是跟別人學,而是向自性裡面學。

四十五、為何要替亡者超度?

答:在我們這個時代,為亡靈超度在佛門裡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以前佛教是教活人的,現在的佛教大多數是為度死人的,所以社會上一般人認為佛教是迷信,是低級的宗教,極力排斥。然而佛教確實不是為亡人超度的,這只要詳細閱讀大小乘經典,不難明白。在經論中,世尊當年在世沒有這種事情,而佛教傳到中國早期也沒有發現這種記載,那為什麼會有這些事情發生?又為什麼會演變成今天這種狀況?這種超度事情的起源,應該源於唐明皇的時代。唐明皇因為寵愛楊貴妃,引起朝野的不滿,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這個動亂幾乎危及了整個國家,當時得力于大將郭子儀把這動亂給平定了。在這場動亂中,死傷的軍民很多,所以在平定動亂之後,朝廷在每個主要戰場建立一間寺廟,這寺稱為開元寺,因為唐明皇時代的年號叫開元,用開元做寺廟名稱,請高僧大德誦經拜懺,追悼死難的軍民。換言之,這是國家舉辦的大型追悼會、超度法會。國家這麼一做,老百姓也就學會,所以民間有老人家過世,也請法師做超度的佛事,超度是從這樣演變下來的。在當時這種情形並不很多,寺院庵堂主要的工作還是講經教學,如同學校一樣,所以替亡人超度,就是追悼、悼念的意思。

四十六、超度亡人為什麼念經?

答:超度的時候念經,是超度亡人渡過苦痛之海,而到於無苦難之境地。這個意義比世間追悼會更深刻,世間追悼會只是紀念懷念一下,僅僅是一種回憶紀念,頂多是在大會上宣揚一下,這個人在世時候所做的一些好事。可是佛門裡超度念誦經文、念佛菩薩名號,這種追悼是有實質上的意義。因為經文裡面提醒我們斷惡修善,佛菩薩教我們轉迷為悟、轉凡成聖,教我們以這樣真實的心行,來追悼這個亡人,這意義就更深刻了。我們以佛來追悼過世的亡人,這有真實功德;真實功德用現代話說,就是實質上的意義。而亡者知道我們這樣做,他也會得到安慰、歡喜。如果我們做得如理如法,亡者所得到的利益不可思議,這個道理很深,不是普通人能夠理解的。經典上講的有些人會以為是神話,因對實質內容不懂,所以效果不會很大,只要依照佛教導的認真去做,才能達到一定境界,瞭解實際情況,才能理解事實真相。

四十七、佛門裡見面為何相互稱念阿彌陀佛?

答:阿彌陀佛是梵語Amita的音譯,又稱阿彌陀如來。這一詞的全名,為Amitayus,或Amitabha,前者為無量壽佛,後者為無量光佛。Amita是有無量功德的佛之意。阿字是觀法的對象,是萬有的根源。就像祝您健康、恭喜發財、事事如意、心想事成等等,見面互念阿彌陀佛,即是把所有的祝福全都包括在裡面了。阿彌陀佛,是代表世間最美好言語的一句話,這是很圓滿、很完備的一句祝福話,因此佛門裡見面開口的第一句話就念阿彌陀佛。每次聽到這句話,就會警覺自己一下,我們人在這世間,一生要求的光明是無量光,心地光明磊落,無私的對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自私自利是黑暗的、不光明的。我們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動念為社會、人類、一切眾生著想,全心全意做出貢獻,我們的心底就是正在光明。阿彌陀佛有深刻、圓滿的涵意,懂得它的意思,稱念阿彌陀佛就更圓滿了。

四十八、什麼是六度?

答:六度又稱六波羅蜜,是大乘菩薩為了獲致涅槃境地而修行的科目。波羅蜜是梵語,巴利語Prmita的音譯,為到達彼岸之意,漢譯為度。其意思是完成、達成理想。六波羅蜜多是指(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進;(5)、禪定;(6)、智慧。按在六波羅蜜中,前五種波羅蜜可歸於慈悲,第六波羅蜜則是般若智慧。這六波羅蜜與菩薩的關係極為密切,因為菩薩最重要的工作,是要破除自我意識,以臻於人己同一的精神境界。菩薩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在行動方面自我犧牲和無私服務;在認識方面透徹無我、自我非實在之理。這前一做法的基礎即是慈悲,後一做法的基礎即是智慧,兩者合起來,即是六波羅蜜,又稱六度,這是佛教導我們的六種生活的原則與規範。

四十九、什麼叫布施?

答:布施,用現代的說法,就是盡心盡力為一切大眾服務。用我們的財力、智慧,努力為人民、社會、眾生服務,這就是布施波羅蜜。布施分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1)、財布施,主要布施錢財、衣服等物;財布施是來世得財富的果報,例如現實社會中有錢的人,都是前世有施財之因,而得今日有錢的結果。(2)、法布施,是教與真理,聖賢教書,法師講經說法,教人技術不計報酬,刻經、印善書送人等等,稱為法布施;法布施能得聰明、智慧的果報。(3)、無畏布施,主要是令人除卻恐懼而得安心,比如有人遭遇大難後,得到你的幫助,哪怕是幾句真誠的話,使他得益,從而減少恐懼得到安心;而放生小動物、常年素食等,均屬無畏布施,無畏布施能得健康、長壽的果報。如現代社會上的老年人,七、八十歲的,甚至上百歲的壽星老人,不但長壽而且健康,這都是過去施無畏布施的果報,不只是營養保健而能取代的。

五十、什麼叫持戒?

答:持戒的意思就是守法,戒是法律,遵守古聖先賢的教誨,遵守國家的憲法、法律、規章,遵守每個地區、每個族群的風俗習慣、道德風俗,這叫持戒。只有持戒,我們才能在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族群和睦相處,平等對待。

五十一、何謂忍辱波羅蜜?

答:忍辱是指耐心,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有耐心。善法,我們有耐心慢慢地來推廣,不能操之過急;不善的,我們要有耐心慢慢地把它革新。中國諺語「欲速則不達」,要有耐心等待時節因緣的成熟,操之過急有時會弄巧成拙,反而造成錯誤。積久惡習想要趕快把它改掉不容易,有時不但改不了,可能還會產生不良的副作用。善的要積極推廣,也會產生許多障礙,所以一定要有耐心,而且愈是大事愈要有大的耐心。

五十二、什麼叫精進?

答:精進,就是專心的斷惡修善,儒家講「日新又新」;佛家講精進,精是專一不雜,進是前進不退,所以是精純的、有秩序、有條理的進步,不是雜亂的進步。現代的科學講究有層次、有條理、有系統的學術,這樣求進步日新又新,所以佛法不是保守的,佛法永遠站在時代的前端,帶領所有眾生走向正確光明智慧的方向,這就是精進。

五十三、何謂禪定?

答:禪定是梵語dhyana,巴利語jhana的音譯,其意為瞑想,漢譯作定、靜慮、思惟修。這是透過一種方式使心念安定下來的修行。修禪定波羅蜜能使人心安定自主,不受外界誘惑,也不會受煩惱干擾。永遠不起是非人我、貪瞋癡慢的念頭,這是定;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會受誘惑,這是禪。佛來了不會受誘惑,魔來了也不受誘惑。佛教我們要有定,見到好的沒有貪戀的心;見到不好的也沒有厭惡心;永遠保持心地的清淨平等,這稱為禪定。

五十四、何謂三皈依?

答:皈是回頭,依是依靠。我們從一切錯誤的地方回過頭來,依靠正確的,這叫皈依。三皈依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的實質比形式重要,在形式上,只要有出家人在佛前替你證明,做一個儀式,證明你是佛弟子就可以了。因為你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哪一個法師,這個觀念一定要清楚明白。如果是皈依一個法師,那你就錯了,這個觀念有很大的過失。皈依三寶,你是三寶弟子,三寶是佛、法、僧。僧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出家人都是僧,你怎麼能皈依一個人?所以三皈依的意義要弄清楚。這一件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就知道皈依的觀念,是「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皈依佛,佛是覺悟,你對人對事對物能夠覺而不迷,這叫真正的皈依佛。皈衣法,是將自己錯誤的思想、見解回轉過來,以正確的思想見解對待人事物,這是皈依法。在三皈依裡這一條最重要,因為正邪的標準是什麼呢?我們如何知道自己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呢?標準是經典。凡是依照我自己的意思,我的想法、看法、做法,這就是錯。把自己的成見,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法放棄,從這裡回轉過來,隨順經典的教誨,這叫皈依法。皈依僧,僧是清淨、和睦的意思,僧團修六和敬。我們如與人相處不和,要從不和回轉過來,與大家和睦,這是皈依僧。我們的心不清淨,要從不清淨回轉過來,以清淨心處世、待人接物,不起貪瞋癡慢,用真誠清淨、平衡、慈悲心,這叫皈依僧。所以三皈依不是皈依某一個人,明白這個道理,自己在佛菩薩像前受三皈也可以,自己發願依照這個道理、方法去做,你就是三寶弟子,只要真正發心,在找不到出家人的情況下,自己在佛菩薩面前發願受三皈,都能得到皈依。

五十五、什麼叫功德?

答:功就是經典裡所說的修行功夫,修行一定有所得,但是這裡所說的功不是練氣功,而是指內在修行的功夫;得定是德,因戒得定;修定是功,開慧是德,你的智慧開了,這是德。功是修因,德是正果所得的果報,修因證果都與性德相應,稱作功德。所以功德不是指在佛門、或是在社會上多做一點善事就算是功德,功德也不是用錢能夠修得的,這觀念一定要弄清楚;出錢做善事,或用身外之物去做的,都是福德。福德與功德不一樣,福德不能斷貪瞋癡、名聞利養、自私自私,功德能夠做到。所以生死輪迴大事,六祖惠能大師講「福不能救」,修再大的福報也救不了這件事。

五十六、何謂火燒功德林?

答:當我們種一片森林,如果樹木長得快的話,大約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培植一片森林,但是只要一把火就能燒光了。同樣的,勤修戒、定、慧培植成功德森林,但是瞋恚之火,一發脾氣會被燒光,就什麼功德也沒有了,所以臨命終時一發脾氣就全部完了。所以福德燒不掉,當你離開人世間時你會帶走;可是功德很容易被毀掉,功德難修而易失,妖魔鬼怪就怕你積累功德。佛勸人積功累德,魔看到這事就嫉妒,他沒有辦法把你的功德毀掉,就想方設法挑撥讓你發脾氣,讓你把自己的功德毀掉,這就是佛經中常說的愚癡、可憐憫者。只有真的明白了這道理,六根在六塵境界中不起貪瞋癡慢,功德才能保全。

五十七、何謂開悟?

答:真心學佛的人決不會自以為是,所以在我們現前環境裡面,一定要知道自己的過失、煩惱。佛教常說開悟,什麼是開悟呢?知道自己的毛病、煩惱稱開悟,每天反省檢點找自己的毛病、煩惱,就天天有覺悟。找到自己的毛病、煩惱時,把毛病改過來,將煩惱去除掉,這就是修行。我們自己沒有能力辨別是非,要以聖人的言行做標準,時時處處都能找出自己的毛病、煩惱來,這是小悟,累積小悟最後就能成為大悟。

五十八、什麼是菩提心?

答:佛在《觀無量壽經》裡告訴我們,至誠心是菩提心之體,真誠到極處名至誠。何謂真誠呢?心裡若有夾雜著絲豪的虛妄就不誠。眾生所以不能成佛,就是錯用了心,不是用真誠心而是用虛妄心,就是虛情假意。就這麼一點差別,我們羡慕佛菩薩,而佛菩薩是由人修成的,因而只要念頭轉過來,凡夫就成佛了。真誠心決定沒有虛妄,決定沒分別、執著,真誠是清淨平等的,清涼大師注解為:「道無不通,則自他引攝。」道是凡夫成佛之路,大乘經說菩提心是道。何謂菩提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是菩提心。
  我們在經典上看到,有人供養釋迦牟尼佛一缽飯,飯分成兩半,一半供多寶如來,用另一半去供養狗,這顯示出什麼涵義呢?多寶如來跟狗是平等的,對佛供養的心跟供養狗的心沒有兩樣,也是平等的。從行中顯示出大道理,讓我們在一切境界緣中,保持慈悲心、菩提心,不生高下心、分別心。學佛要在這個地方學,把這道理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得大自在。

五十九、人的相貌是隨心變的嗎?

答:在世間法裡我們常常會發現,很熟悉的老朋友隔了幾年沒見面,再見面時幾乎不認識了,相貌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憂慮煩惱的事情太多,所以相貌改變。這正應了算命看相的人說的,相隨心轉,如果心清淨、心善良,身體相貌會愈變愈好;如果心地不善,常常有惡念惡行,相貌會愈變愈恐怖。所以每個人的相貌是自己造就的,不是別人,任何外緣都沒有影響,是自己接受外緣,心念轉變逐漸的相隨心轉。我們的心刹那刹那的在變化,心是一切法的主宰,身相是所現、所變的,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這個身相就是一切法,無不是從心想生,心想刹那刹那不一樣,所以相貌刹那刹那在改變。我們凡夫粗心大意沒有看出來,諸佛菩薩看得很清楚明白。前一念與後一念的身相,決定不是一個;雖不是一個但相差無幾,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後一個相是前面那個相的相續相,決定有變化,但變化不太大所以看不出來。
  現在很多人把圓寂錯用了,出家人死了都稱圓寂。如果認為死了就是圓寂、就是入大般涅槃,那我們都不需要修行就會入大般涅槃,這個意思搞錯了。入大般涅槃的人,不一定是死了,活著的時候一樣能入,例如唐朝的惠能大師,他要不入大般涅槃,五祖忍和尚就不會把法傳給他。大般涅槃在中國稱作得道,即修行證果、得道的意思。
  所以,出家人死了不說死了,都說是圓寂,用意是稱讚他們像佛菩薩一樣的涅槃了。涅槃是梵語,完整的說法是摩訶般若涅槃,譯成中文是大滅度。滅是滅生死,度是度眾生。佛菩薩在各界度眾生,等到有緣沒佛菩薩的相,也自然不現了,到了這個時候,大家都說佛菩薩涅槃了,就是這個意思。涅字,又可以當做不滅解釋,所以涅槃兩個字就是不生不滅,也就是了脫生死。

六十、什麼是圓寂?

答:圓是功德圓滿,寂是清淨寂滅。只要把三種煩惱:見思煩惱、法煩惱、無明煩惱消除,自性的三德密藏:法身、般若、解脫自然現前,這是德;滅妄想分別執著三種煩惱,謂之功,這是功夫。這三種煩惱滅了,所得到的就是法身、般若、解脫,這是圓滿的功德,稱為圓寂。

六十一、何為四攝?

答:四攝是佛教我們,人與人、人與一切眾生往來,必須要遵守的原則。四攝法裡第一條是布施,佛教說的布施,意思如中國古代儒家教人的禮尚往來。我們與人見面,無論是初次見、還是老朋友,乃至家中夫妻、父子、兄弟姊妹,禮不能少。中國古時有禮儀之邦之稱,這個禮是表示關懷,很重要的特別是人的彼此關懷。
  第二條是愛語,愛語不一定好聽,是真正愛護對方的話。比如對方有缺點、過失,他自己不知道。我們看到一定要勸勉,要幫助他提升德行,這是對他真正的愛護。
  第三條是利行,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作所為,對他人決定是只有利益沒有損壞。對家庭、親戚朋友、鄰里鄉黨、對國家社會,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是利益的,決定沒有破壞,名曰利行。
  第四條同事,同事是共同生活在這個社會,共同生活在這個地球,我們對地球各方面事物,都要真誠的愛護。
  四攝是與一切人事物交往,必須要具備的條件。

六十二、什麼是四依法?

答:四依法,是佛陀教導弟子們隨順教誨的原則。學佛的人,在沒有取得正覺之前,唯一的辦法就是隨順佛陀的教誨;但要有智慧的隨順佛陀的教誨,感情的隨順是錯誤的,要理智的隨順。而理智的隨順就是:
1.
依法不依人,依法是依靠經裡所教導的,認識宇宙、人生真相的方法。不依人是不管你多麼有名、有地位,如果你所講的與佛法不一致,都應以佛法為準則,不能感性的依某個人為準。
2.
依義不依語,讀過歷史的人都曉得,佛學所有的經典,都不是釋迦牟尼佛自己寫的,而是佛圓寂後,由弟子們回憶寫出來,這到底可靠不可靠?佛經翻譯成中文或其它的文字到底對不對?是不是翻譯人自己的意思?像這類的疑惑太多了。所以佛這一句「依義不依語」,破除了我們的疑惑,只要意思合於佛義,言語上多說少說、怎麼說沒有關係。因此在中國譯經史上,有義譯與直譯兩種,羅什大師的翻譯是依據經文大意而翻,所以屬於意譯;玄奘大師則是直譯,依梵文一句句的翻譯過來。鳩摩羅什大師是翻譯經文的大意,沒有順著經文更容易契機與理解。
3.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經的義理,有些是隨順真理法相而說,有些是曲就眾生的根器而說,所以對於是勝義說或世俗說,如果不分別清楚,而以佛隨機的方便法作為思考的依據,修行就難免多走冤枉路了。那什麼是了義呢?如果這個法是正確的修行方法,修學以後能斷除煩惱、能真實的利益眾生,這就是了義;反之,這方法修學以後,不能斷除煩惱、真實的利益眾生,又增長貪瞋癡,就是不了義。
4.
依智不依識,佛法以正覺的解脫為目標,但是如果依執著取相的分別心識而修行,是怎樣也不會解脫的。必須親近善知識,依戒、定、慧、離相、無分別的智慧而修,才能引發無漏正智向於解脫。

六十三、何為引業與滿業?

答:人道、天道是善道;不善的是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人天雖說是善道,但人天裡面也有沒福報的。我們要問沒有福報為什麼會生天?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在六道輪迴的是兩個業因,法相唯識裡面講很得清楚,第一個業因名「引業」,能引導你到哪一道投胎;第二種名「滿業」,滿業是投胎之後一生中所受的果報。像我們世界有幾十億人口,都到人道來,這是引業相同;但雖得人身,有的人一生富貴享福,有的人一生貧賤受苦,這是什麼原因?因為業報不同。業就是善惡業。六道十法界都不出這個定律,現在世間人對於這一件事不瞭解、也不信。何為善業、惡業?善惡沒有標準,一定要看果報。善果,因就善;果不善,因就不善。從果我們就能想到因,修因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果報,因果永遠在迴圈。如果把這問題弄明白了,一定要修善業,修善業必然得善果,造作惡業也一定遭惡報。

六十四、別人對我們不善怎麼辦?

答:諸佛菩薩教化眾生,對中下根性眾生教因果。十善業道就是屬於因果,佛在經中說能夠斷十惡、修十善,能得種種殊勝的果報。如果不肯修善,還造十惡業,就得種種的惡報、不善報。這是自己造成的,與別人不相干。但是世間有一些迷惑顛倒的人,他認為自己的苦難是別人給的,怨天尤人;這是罪上加罪,往後果報更苦,我們要懂得這道理。別人對我們不善、譭謗、侮辱、陷害,沒有智慧的人會懷恨在心,常常想著報復,這就錯了。
  別人為什麼對我不好?這裡有因果關係。我雖然對他很好,但他對我不好,這是過去世的業因。能想到這方面,我們的心就會平靜,不再有怨恨,面對什麼樣的陷害都能忍受;歡喜忍受償還,這過去生的帳就結束了;也就是過去我造的不善業,在這一生中惡報受完了。我們的心一天比一天清淨,智慧天天在增長,同時我們也清楚知道將來果報殊勝,死後必定轉生到好的地方。如把這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決定得生淨土。

六十五、什麼是修道人重要的原則?

答:如果別人到我們這裡來說是非,古德說得好,「來言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不能聽。修道人最重要的原則,要時時刻刻保持自己的清淨心、善心,決定不允許別人破壞。別人破壞最常見的是口舌,挑撥是非。我們沒有親自聽到,只是傳聞而已,然而傳聞靠得住嗎?靠不住。輕易相信傳聞,這是愚癡沒有智慧,必受其害。
我們希望這一生中,永遠保持對人有善意、好意,我們與這些人相處,彼此都有恩德。我們的行為,別人偶爾有不滿意,這是情有可原的,哪個人做事能做到十全十美大家都滿意呢?不太可能,連釋迦牟尼佛尚且不能令一切眾生個個滿意,我們怎麼能做得到?所以別人對我們不滿意,說幾句閒話,何必放在心上呢!所以有些人來傳聞某人、某事,不管他是有意無意,他一開口我們應該立刻讓其終止,不讓他說下去;不聽、不受污染,這很重要。
  我們總是希望在這一生中,所認識的人,過去、現在有過來往的人,心裡都是一片真誠善意,我們永遠懷念別人對我們的恩德。他曾經幫過我一次忙、照顧我一天,永遠感恩不忘,決不能因小小的過失就恩將仇報,否則就大錯特錯!我們學佛學到哪裡去了?經論裡教我們「知恩報恩」,佛說的這句話要記住,「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同時守住一個原則:念人之善,不念人之惡;感人之恩,絕不埋怨任何一個人。能做到這一點,心境多舒暢快樂。不要天天看這個人不順眼,看那個事情過不去,老給自己找麻煩,生活在煩惱憂慮痛苦之中,來生哪裡會有好果報呢!

六十六、何為上根利智?

答:上根利智有兩種說法,都與過去生活中的業有關係:第一種,過去生生世世修善、積功累德之人,他今生一接觸佛法,就能夠相信、理解、奉行,這是上上根器的人,人數不多;第二種,也算上根利智的人,他能夠仰慕、尊重聖賢,雖然不能完全理解聖賢的義理,但是信心堅定,在長時間的修學過程中,他很認真努力,緣具足的話時間可以縮短;如果懈怠懶散,證悟的時間就會延長。時間的長短在於精進,不能精進時間就長,能精進時間就短,能夠依教奉行,有信有解,這是上根人。上根人決定會依教奉行,也唯有依教奉行才能得到真正解脫。

六十七、何為供養、供養主?

答:供養是佛教信眾對佛、法、僧三寶,各種衣、食、住等方面的奉獻。這種供養通常是指物質性的,就是通常所說的四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四種。供養主,即是施主。

六十八、居家供佛物品一定要很多嗎?

答:在家裡供佛,應根據各人及家裡的條件而定。可以在佛像前供鮮花、水果、繒蓋、幢幡、香、燈、飲食等。供養時要知道供佛的意義,如供養花和果,不是供給佛吃的;花是因、有因必然有果,供養的這些物品是表法的,看到供養的花果,讓我們想到因果的關係、因果的道理。如果家裡的條件比較差,也可以簡化,一切隨緣而定。所以供佛,香可以不燒,燈可以不點,最重要的是供一杯水,水代表清淨信解,主要是提醒我們見到這杯水,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的清淨、平等,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決定不被污染。

六十九、什麼是剋念作聖?

答:剋念作聖是嚴格的把自己的妄念制服,才能成為聖人。依據法相經論的說法,我們起心動念是心所的作用,善心所有十一個,惡心所有二十六個,惡心所是煩惱,超過善心所一倍多。所以多少出家、在家發好心的修行人,為何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為何知道自己錯了卻改不過來?這是因為善心所少惡心所多,善的力量薄弱,惡的力量強大,如果想要改正過來,要有相當的覺悟才能真正克服。這與儒家所說的「剋己複禮」、「剋念作聖」類似,就是把自己的妄想雜念克服才能成為聖人。

七十、為何總在遇緣不同?

答:佛法較少說因,但強調緣。「緣生論」與善導大師提的「總在遇緣不同」是一致的,所以我們要重視緣。我們靜心旁觀,這個人明明是個普通人,他為什麼能成為聖人?為何有這麼大的勇氣決心克服煩惱習氣?這是依靠善根、緣分,而緣分比善根還重要。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四貼疏》中說:西方世界四土三輩九品往生的人,「總在遇緣不同」。以古來大德總以為,上三品往生一定是菩薩,中三品一定是聲聞,凡夫往生只能在下三品。善導大師認為不是這樣的,「總在遇緣不同」,如果我們遇到的緣殊勝,我們這一生可以上上品往生。
  上上品的緣是佛法的熏修,譬如我們過去生中確實有善根,但這一生遇不到緣,也是枉然!如果我們遇不到好的老師教導,對佛法沒有辦法悟入;即使遇到好的老師教導,遇不到好的修學環境,也是枉然!

七十一、何為緣?

答:緣就是一般人所講的機會,機緣可遇不可求,在人生中往往刹那間就消失,如果抓不住立刻就消失,而且以後有可能也遇不到。世出世間成功的人,就是在刹那之間將機會抓住,所以能成就;不能抓住緣,即使有善根也不一定能結果。

七十二、什麼是依報隨著正報轉?

答:佛在經論中常教導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又說「依報隨著正報轉」,這是佛法的原理原則。我們的心是正報,我們的身是依報,心清淨身就清淨,清淨就沒有病;心不清淨身就不清淨,不清淨就會生病。所以想要身體好,學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身體自然健康,這就是依報隨著正報轉。

七十三、什麼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答:宇宙人生的真相,從佛法的綱領來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是指空間,三世佛是指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未來諸佛就是現在的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即有佛性皆當作佛。」這是佛經中對我們的開示,每個人都有佛性,每個眾生都是未來佛,而法身是一切諸佛的根源,法身是能生,一切諸佛是所生,所以稱共同一法身。法身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是真實永恆的,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迷了法身就稱眾生,悟了法身就稱佛。過去悟入法身的人,稱過去佛;現在悟入法身的人,稱現在佛;我們眾生是未來佛,未來要悟入法身就能成佛。

七十四、什麼是法身?

答:佛在經中說法身沒有相,法身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但是心法與色法都是法身所產生的。法身在大乘經中又稱為真心、本性、法性、第一義諦,名詞術語有很多,都是說一件事。既是同一件事,佛為什麼要說這麼多的名詞呢?用意是教我們不要著相。只要懂得這個意思,用什麼名詞沒有關係。於是我們就能體會到,基督教、天主教講的上帝就是法身,因為他們講「法身能變,萬物所變」;兩個一配合,原來他們講的上帝就是我們所說的法身,名詞不一樣,實際上是一件事。這從《華嚴經》能得到證明,《華嚴經》中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薩、聲聞、緣覺,甚至於天龍鬼神,全是諸佛如來的化身,各個平等無有高下。從這裡我們能體悟到,現前的世界芸芸眾生,蜎飛蠕動、草木沙礫,試問哪一樣不是如來的化身?全都是如來的化身,全都是法身的現相。

七十五、何為量大福大?

答:古德常說量大福大,佛菩薩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量愈小的人所得的福愈少,這不是佛菩薩不加持,佛菩薩對一切眾生平等加持。如何知道佛平等加持呢?譬如我們每個人手上都有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平等加持。但將這一部經從頭到尾看一遍,能體悟多少,每個人都不相同。因為各人心量不一樣,所體悟的就不相同,得到的受用也就不一樣。如果你的心量大,經典一展開,原來全是自己的境界,講的就是自己,那你就成佛了。心量小的,把《華嚴經》當成一本小說看,看完什麼也沒能體會到,與自己毫不相關,因為心量太小了,只有自己沒有別人。所以學佛第一個條件,「拓開心量,包容別人」,這是佛陀最殊勝的教義。如果不相信,你可以到佛教的道場,只要是正規的道場,一進山門首先看到的是彌勒菩薩,肚皮很大,什麼都能包容,表示量大,所以他法喜充滿。這菩薩的造像因果都在其中,量大是因,歡喜是果報。量小的人,處處與人過不去,生活可憐,相貌都帶苦相。

七十六、什麼是願解如來真實義?

答:釋迦牟尼佛是好老師、善師,善巧方便教導我們悟入,幫助我們成佛,不是教我們永遠跟在他後面,所以一定要懂得佛教導我們的真實義。開經偈上說「願解如來真實義」,真實義是引導我們契入法界、圓滿成佛,這顯現出佛的恩德之大,是一個真正的好老師、善師、善友,是真正值得我們尊敬者。我們跟隨他學習,如果永遠脫離不了他的範圍,就是我們自己不善學,不是他不善教。如果能依教奉行,這一生一定能夠成就。
  修學並不很困難,中國人自古以來為什麼喜歡讀《金剛經》?因為《金剛經》言簡意賅,凡夫成佛的重要原理原則都在其中,如果我們捨去了四相,煩惱障礙就破了。《金剛經》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能夠捨四相,就入佛門;不能捨四相,沒有入門。四相最重要的是我相,我相就是自私自利,起心動念只想到自己的利益,這樣入不了佛門。唯有把自私自利的念頭除掉,起心動念只為一切眾生的利益,沒有自己的利益,那就入佛門大乘的初信位菩薩。沒有捨棄我相,初信位就沒有證得。離四相是斷煩惱,《金剛經》的下半部說四見:即「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破掉四見,破所知障。破四相就脫離六道輪迴,破四見就脫離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即是《華嚴經》中的初住菩薩。

七十七、何為解行相應?

答:佛法的教學旨趣,目的在於讓我們悟入。但是不肯放下怎能悟入呢?要悟入勢必要放下,而之所以不肯放下?是因為對事實真相沒弄清楚。真的清楚明白決沒有不肯放下的,因一放下就得大利益、大自在。放下之後事事如意,放不下事事都生煩惱,而煩惱是自己找的,自作自受。放下就得自在,放下就能成佛,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屠刀是《金剛經》裏所說的四相、四見。
  我們現在還不能放下,是因我們對佛所說的法半信半疑,沒有真正通達明瞭。如果真的通達明瞭,一定會腳踏實地的做。如不肯實踐而只有聽與思惟是沒有用處的,解與行要相應,清涼大師說:「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這樣不能成就,想成就要解行相應,解行是同時的,懂多少就做多少;而實踐的多,所解的也會提升。懂得多,卻不肯去實踐,見解沒有辦法提升。所以解行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不離開這個原則,所以學了之後,決定要落實在生活之中,要用在處世待人接物,這就是菩薩行。

七十八、什麼是悟後起修?

答:悟後起修是覺悟之後全明白了,才知道把自己的惡習氣、惡業捨掉,這是修行。這才真正能發起大慈悲心、真正的愛心。愛心的對象是一切還沒有覺悟的眾生,以真誠的愛心幫助他們覺悟。可以幫助的事情很多,而核心是幫助他覺悟,因為唯有覺悟才能真正解決生命的問題。煩惱、習氣要自己常常的反省檢點,因為人很難知道自己的毛病,而非常容易覺察到別人的毛病,所以一個真正會修行的人,見到別人的毛病,會回過頭來反省自己有沒有,拿別人做自己的借鏡。修行在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沒有一樣不是修行處。我們一舉一動都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那個人站的樣子不太好看,坐的樣子不太好看,我們看了不順眼,馬上反觀自己坐、站是不是這樣子?這樣別人看我能順眼嗎?真正用功在這些地方,把自己的毛病習氣全都修正過來。但是,若把別人的毛病放在自己心上,或是說別人的毛病、造口業,這也是不對的行為。

七十九、想要成就該怎麼做?

答: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與古代不一樣,古代社會保守,晚輩對長輩都很尊重,平時有父母的教誨、教師的教導,修學環境純樸。現在這個世界倫理道德逐漸喪失,每個人都放大自己,所以父母不能教兒女,教兒女他也不聽,老師不能教學生。現在的時代沒有父子、師生,只有朋友;父母把兒女當朋友看待,老師把學生當朋友看待,這樣關係才能處得好。現今沒有長幼尊卑,是民主自由開放的社會,誰也不能管誰,在這種狀況之下,修行產生了大的障礙,自己一身毛病壞脾氣沒人敢說,說了你也不會接受,反到成了冤家對頭,這樣別人何必與你結怨?所以要想真正成就,只有找聖賢典籍,常常讀誦聖賢的書,在聖賢書中找到標準。現在社會上常說,人生價值觀自己去尋找,找到之後自己要真幹。一個人的成就,在從前還可以靠老師、同參道友,現代的成就完全要靠自己真正覺悟、靠自己天天反省。

八十、什麼是覺迷在一念之間?

答:如果我們對於一切人,有不滿意,有怨恨的念頭,這是極重的罪業。還有嫉妒、傷害,傷害最嚴重的是破壞眾生法身慧命,也就是破壞眾生學佛的機會。《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中說,有兩個人對於講經的法師嫉妒,想方法去破壞,散播無根的謠言,讓一些信眾對講經法師失去信心,因此不來聽經,把這個法會給破壞掉了。佛在經上說造這種罪業,會墮地獄一千八百萬年,這是果報。一千八百萬年是我們人間的時間,地獄與人間是有時差的,在地獄所感受的是無量劫,度日如年。而在我們人間看來是一千八百萬年,這果報太重了,何苦造這個業呢?對自己有什麼好處?真正覺悟的人,他決不會譭謗,而是隨喜讚歎,隨喜的功德福報無量無邊,稱說不盡;所以禍福在一念之間,一念迷失苦報無邊。

八十一、何為冤冤相報?

答:我們要懂得一個道理,要瞭解事實真相,如果別人譭謗、陷害我們,不可以有怨恨心;若生起怨恨心,這是錯特的!應以慈悲心、真誠心來對待,因為別人譭謗、陷害是在消我的業障,這不是壞事,而是在成就自己的德行。平常我們努力消業障卻消不掉,這些人來幫助我們消業障,我們感恩、感激都來不及,每天要念佛、修行,把功德回向給他們,因為他們造了重罪替我消業障,將來會受到苦報,所以我們一定要以功德回向給他,希望他的果報能夠減輕。所以覺悟與迷惑,對待一切人事物的心行完全不同。世間一般人遇到被陷害都有報復的心,這樣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佛在經上說:「冤家宜解不宜結」,我們一生中不跟任何人結冤仇,心地自然清淨坦然,別人對我們的好處,我們念念不忘。成就自己的德性,積功累德就從這裏做起。

八十二、何為清淨比丘不踏生草?

答:我們接受佛菩薩的教誨,接受一切宗教神聖的教誨,學到要用沒有虛偽的真誠心,沒有污染的清淨心,不夾雜自私自利貪瞋癡慢,沒有貢高我慢的平等心;也即是從真誠、清淨、平等流露出來的愛心,這樣的心能感動一切萬物,最明顯的能與小動物溝通,然後也能跟天地鬼神溝通,這稱為「福廣名高」。福是幫助別人,幫助一切動物、植物。愛花的人,雖然天天澆水照顧,可是花草長的並不好。因為沒有那份愛心,雖然照顧做到了,心沒有做到。愛護花草樹木,戒經講得很清楚,「清淨比丘不踏生草」。青草長得那麼翠綠好看,從它身上走過、踐踏它,這如何忍心呢?除非這地方沒有路,必須從青草上通過,才可以開緣;如果有路可以通行,一定要從路上走過去。或者有非常緊急的事情趕時間,依戒律這樣可以開緣允許。在一般情況下,一定要從道路上走,不可以踐踏青草,這是愛護尊重花草。

八十三、我們的本能為什麼會失掉?

答:《金剛經》上佛說得很好,度無量無邊眾生,而實無眾生得度者。為什麼度那麼多眾生,卻一個眾生也沒有得度者呢?眾生成佛是他自己成佛,是他恢復本能,釋迦牟尼佛決定沒有絲毫意思去幫助他成就,而是恢復他自己的本能而已。自己的本能之外,沒有任何人能夠幫助他加一點,也不可能有人能把本能拿去一點。我們自性的本能,包括智慧、德能、相好,這三大類都是不生不滅的。如果你有「順忍」,絕對相信肯定了,你一定希求恢復自己的本能。
  所以佛的教學沒有別的,就是恢復自己的本能而已。佛告訴我們自己的能力為什麼會失掉?我們本來是覺悟的為什麼會迷失?什麼道理迷的?何時迷的?這是富樓那尊者在楞嚴會上提的問題,在《楞嚴經》第四卷佛回答說,本來沒有迷悟。但為什麼會迷失?「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見」就是你的本能,你的本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問題出在你在本能裏面,自己又建立一個能,這就迷了。這句話不太好懂,換一種講法可能比較好懂,就是「我自以為是,我覺得怎樣」,這稱為「知見立知」,一起這個念頭,就把你的智慧德能變成意識、變成見分,把自性本具的相好變成相分,變成阿賴耶識的見分與相分,這是失去本能的根本原因。

八十四、感應道交的原理是什麼?

答:天文學家告訴我們,在睛朗天空的夜晚,可以看到空中許多星星,這些星星實際上距離我們非常遙遠,有幾百光年、幾千光年,甚至於幾萬、幾十萬光年。我們今天看到它的光,實際上是它在遙遠的年代發出來的,現在才達到地球。這個星球現在存不存在?不確定。這就說明色相、光波周遍法界。這些全是物理的現象,物理現象波動的速度緩慢;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念頭是心理,不是物理、不是色法,念頭一動,心念的波動刹那之間就周遍虛空法界。所以上能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下能與一切鬼神眾生起感應,這是事實真相。所以絕對不要以為,我們起心動念、造作沒有人知道,這是自己欺騙自己,是自己的無知。不要說言語造作、起心動念盡虛空遍法界,一絲一毫隱瞞都沒有,因為不知道的只是凡夫,迷了自性的人不知道而已,覺悟自性的人沒有不知道的,這是感應道交的原理。

八十五、怎樣起感應作用?

答:當我們求感應的時候,要用真誠的心,因為真誠心中沒有界限,真誠就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與佛菩薩的界限就沒有了;但一起念分別,障礙就來了。這障礙不是障佛菩薩,佛菩薩對我們清清楚楚,也不障礙虛空法界,只是自己障礙自己。《了凡四訓》中提到,畫符的人,一筆點下去之後,一道符畫成功,心中不存妄想分別執著,這符就靈。念咒也如此,為何有的人念咒較靈呢!此外古德也常說,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這是由於經文長,不生起妄想分別執著不容易;但咒語雖短,比起佛號還是長。《楞嚴咒》相當長,短一點的《大悲咒》八十多句,念下來中間不夾雜一個妄念很困難,一句佛號較短。蓮池太師講得更妙,他只念四個字,六個字比四個字長,愈簡單愈容易攝心。因為念佛時間短,在這麼短的時間中一個妄想雜念都沒有,這個佛號就靈了。所以真誠、純淨是求感應最好的方法。

八十六、什麼是追頂念佛?

答:追頂念佛,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中間不夾雜任何妄念。淨空老和尚提倡十念法,念四個字,時間很短,與追頂念佛相似。十念法是每次念十句阿彌陀佛,每天規定念幾次,有時間則次數愈多愈好。但是中間不夾雜妄想雜念,這種念法符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標準:「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一句接著一句,這十句就是淨念相繼。它能起感應道交的作用,自己的心光與佛光融合在一起。常常這樣修習,不知不覺三昧就現前,不知不覺智慧就開發,這是很値得我們要學習的。

八十七、什麼是佛放光明?

答:佛放光明的意思很深很廣應當學習,但通常看到「佛放光明」這句時,會想到佛在那裏放光!這個想法不能說錯,也不能說對,為什麼不能說錯?因為佛確實放光。可是如果你執著佛放種種光,有這個分別執著那就錯了,佛經說:「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是色法,後面意根是心法。如何放光呢?身心充滿了智慧是放光。放什麼光呢?放真誠的光,我們以真心誠意處事待人接物,別人與你接觸,即刻能感受到你很誠實沒有虛偽。「見聞歡喜不唐捐」,別人與你接觸能生起歡喜心,覺得這個人很可靠、可以信任。「誠于中則行於外」,但是如果心裏面是虛偽的,相貌卻裝出誠實的樣子,那一眼就會被人看穿了。
  依此類推,所以真誠是光、清淨是光、平等是光、慈悲是光,《地藏菩薩本願經》一開端便講十種光明雲,有事有理。我們做事情樣樣守法,守法是光,守法是持戒的光明;我們念念樂意幫助別人,成人之美,助人成善,這是布施光明。由此可知,佛經常說的無量無數光明雲,可以知道都是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處事待人接物的一切心行,這個心的念頭是光、言語是光、行為是光,這應當可以明白。

八十八、學佛最重要的是什麼?

答:學佛最重要的要先學佛的心,我們常說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最好的學習標準是佛菩薩,我們要向佛菩薩學習這四好。佛用什麼心待人呢?我們要踏實學佛的真誠,待人接物沒有一絲虛偽。學佛的清淨,佛心沒有一絲一毫的染著。我們要學習,要懂得佛心就是自己的真心,諸佛如來、諸大菩薩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與我們是一體的,明白這道理就不會心外求法了。如果認為我與釋迦牟尼佛是兩個人,我向他學,他教我,這種念頭是心外求法的外道,這是錯誤的。佛與我一體,諸佛如來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這身相也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能現、能變的是一不是二。所以向佛菩薩學習是向自性學習,懂得這個道理,這稱內學,這是正確的知見。

八十九、我們從哪裡學起才能進入佛門?

答:我們要從哪裡學起,這要看自己哪個病最嚴重,佛法修學與治病的道理相同,嚴重到會失去生命的先治,輕一點的慢慢治。今天我們最嚴重的病就是自私自利,因為自私自利而有虛偽、染汙、高下,這些都是從自私自利流出來的煩惱。我們要學佛,而佛已將自私自利念頭放下,沒有一個念頭為自己,念念都為眾生,示現在世間,示現為眾生。
  修行人講不為我,但我什麼時候成就?我要修行、要證果,這樣能證得了嗎?就是因為這個我沒有放掉,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想「我要學佛」,「我要修行」,「我要證果」,結果全落空了,落空的原因在於有我。《金剛經》裡連小乘須陀洹都做到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相、無壽者相」,才證到須陀洹果。從這裏可以明白,有我是不行的,無我就入門了,就能證到菩薩、佛的果位。有我連小乘須陀果都通不過,見思煩惱中第一條是「身見」,執著這個身是我,所以不能入門。所以應當把這件事看清楚,我到這世間是為了什麼?不是為我,而是為眾生,念念想眾生、行行為眾生。我為什麼活在世間?為了利益眾生。為什麼要穿衣、吃飯?為利益眾生。如此樣樣為眾生,沒有一樣為自己,才能入得了佛門。所以不論是大乘、小乘,若不把這錯誤觀念糾正過來,就入不了門。

九十、護法功德為何超過弘法?

答:歷代祖師大德常說,護法的功德超過弘法,有些人聽了感到疑惑不相信。其實這個說法起於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在《涅槃經》中提到,為什麼護法功德超過弘法?因為老師再有本事,有學問、有道德、有很好的教學方法,若沒人聘請他,他到哪裡教學呢?他起不了作用的,必須要有人辦學校,校長能知人善任聘請他,他的長處才能發揮出來。如果沒有人聘請,縱然有一身學問本事,一生中沒機緣,也定然用不上,就變成懷才不遇、遺憾終身,所以護法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九十一、沒有真實智慧為何護不了佛法?

答:護法確實需要具足真實智慧、真實德能,否則護不了佛法。在中國歷史上,唐朝禪宗惠能大師得法之後,由於年紀輕,對他嫉妒障礙的人很多,經過十五年之後大家淡忘了他,他才離開獵人隊伍,到現在的廣州光孝寺聽法師講經說法。當時印宗法師主持這個道場,印宗是位了不起的大德。這個寺廟前有支旗杆,旗杆上懸著幡,風吹幡動,有兩個人在此論說是風動、是幡動,彼此爭論不休,惠能大師在旁邊看到這現象,就告訴他們:「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印宗法師聽到之後,便禮請他到講席坐下,請教他許多深奧的佛法,但見惠能都能言簡扼要的回答,追問之下知道他從黃梅法忍大師得法,印宗法師便幫惠能大師剃度,剃度後即拜他為師,將他捧上法座講經說法,這種智慧賢德,凡人是做不到的,這是佛菩薩的示現,凡夫很少有這種心量!
  印宗請六祖弘法,自己做他的護法。所以六祖一生成就的機緣是誰促成的呢?沒有印宗法師的擁護,他出不了頭的。在那個時代他要建個道場,要讓別人相信不是容易的事情;至少要費二十年的時間,才能夠奠定基礎。而印宗法師在嶺南佛教界中,早已奠定很深厚的基礎,全部奉獻給惠能大師。所以惠能大師在嶺南弘法一帆風順,禪宗興盛影響中國一千多年,這個功德是印宗法師的。所以六祖的成就就是印宗的成就,幫助別人就是真正成就自己,也說明了護法的功德不可思議!

九十二、何為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答:佛放光明,放的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是心中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不起時是靜的。照,是起作用,對眾生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智慧心待人,待人稱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即雖然用這五種心待人,仍舊沒有一絲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照而常寂。與一切人事物交往,不受人事物的干擾,這就是常寂。至於什麼是干擾呢?即在境緣中,對於順著自己心意的生起貪愛,不順自己心意的生起厭惡,如此對境著相就是干擾,是照而不寂。照而常寂,是指順自己心意的不生起貪愛的念頭,不順自己心意的也沒有瞋恚的念頭,面對境界心中平等沒有高下,這是常寂。
  我們眼見色,是見性在照;耳聞聲,是聞性在照;鼻呼吸嗅氣,是鼻性在照;吃飯的時候舌嘗味,是舌性在照。照是起用,照而常寂是修行功夫,照的時候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自性了了分明,不起分別執著妄想,這稱為常寂。寂與照是一體,寂是體,照是用;照是體,寂是用。那何謂體,何謂用呢?這其中也有區別,特別對初學佛的人,我們每天都在起作用,其實不論覺悟還是迷惑,迷人張開眼睛也是看,不過與覺悟的人看法不同,覺悟的人見了,不起妄想分別執著;迷的人見了,起妄想分別執著,迷與覺得差別在此。
  如果真正修行用功,照的時候寂,寂寂裏有照,這是真功夫。如果寂而不照,就落入斷滅;照而不寂,即妄想迷亂,這是聖人與我們的差別;聖人是活活潑潑,絲毫不紊亂。這要在日常生活中練習,譬如吃飯時,今天的菜色很好吃,多吃一點,這就已經亂了,是照而不寂;而如果是一個老修行者,天天苦修,見到這些菜肴,理都不理,動也不動,這是寂而不照。所以修學者由此處慢慢的體會,就能了解修行是在生活穿衣吃飯中用功,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是照,不變是寂,照而常寂就是不變隨緣,照而常寂就是隨緣不變,意思同一。依此知道如何用功,就能真得受用,真得自在,常生歡喜心。這歡喜心不從外得,而是自性本來歡喜。

九十三、什麼是見聞歡喜不唐捐?

答:「見聞歡喜」是雙關語,一是諸佛菩薩見聞歡喜,諸佛菩薩看到你用功得法,不久也會成佛,因此諸佛菩薩歡喜;二是凡夫眾生也歡喜,歡喜你是一個好人,你以善心待他、不欺騙他,他有苦難你會幫助他,他從這裏起歡喜;所以這是諸佛菩薩、一切眾生都歡喜。不唐捐,意思是你的功夫沒有白費,一定有成就,成就你的德行、智慧、相好,所以稱不唐捐。唐捐是古時候的術語,意思是指很辛勤的工作到頭來沒有收穫,功夫白費了稱唐捐。不唐捐就是你一定有成就。

九十四、如何不違背眾生的意願又能把他導向正規??

答:我們要將佛法活潑的應用,把華嚴境界事事無礙,運用在工作上、日常生活及與人應酬中,與一切事物往來全用上,這才是「佛放光明照世間」,才是真的學佛。所以我們想幫助現代人,一定要懂得現在人喜歡的是什麼?我們不能違背他的愛好,而是就他的愛好幫助他轉邪歸正,如同孔夫子說的「思無邪」。譬如世間有種種的娛樂,有些充滿邪知邪見、惡知惡見,我們如何在他不捨娛樂中,幫他改邪歸正、去惡向善,能如此教化的目標就達到了。
  今天世間人貪得無厭,不擇手段的貪求財物、名利,我們教他如何正確又如理如法的貪,協助滿足他的貪,但是是正法的貪,讓他能得到財寶富貴,又不使用惡劣的手段。因為用惡劣的手段造惡業,是決定貪不到的,所得到的仍舊是命中所有的。那用欺騙的手段能不能賺到錢?賺不到錢,因為欺騙的手段會折福。我們教他用正當的手段,賺得會更多,心也會更踏實,因為既行善又不造惡業。我們不防礙他發財、貪財,還幫助他發財、長智慧,健康又長壽。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佛門中有很好的理論與方法,使世間人歡迎接受;而不是向世間人說:「發財不行,發財是造罪業!」這種說法馬上會被他人拒絕,或根本不理會你。這樣的方法既能不違背眾生的意願,又能把他導向正規,也才能圓滿真實的智慧、功德,滿一切眾生的心願。

九十五、學佛應如何選擇法門?

答:根據中國典籍記載,世尊滅度距離我們已有三千多年,生活在佛滅度之後三千年,要選擇法門不容易,因為有那麼多經論擺在面前,如果每一門都想學,沒有這麼多時間,也沒有這麼大的智慧接受;而選擇一個法門未必有效果,所以我們對於法門的抉擇,總是用相當長的時間去嘗試、試驗,這是有必要的,先試一個法門,覺得不適合再換另一個。如果遇到好的老師,對於老師確實有信心,可以請老師觀察自己的根性,替我們選擇。老師替我們選擇好之後,自己還是要試驗合不合自己的根性;因為我們親近的老師,可能並不是聖人,但是他修學的時間比我們長,經驗比我們豐富,確實值得我們參考學習,但是也未必完全可靠,所以他的選擇我們可以試驗。試驗如果覺得有困難再重新去請教,或是請教另外一個老師,這在修學佛法上是正確的態度。
  如果實在感到困難,對老師的信心不足,可以選擇相信佛的話,佛給我們指示一個原則:正法時期解脫、禪定成就,像法時期多聞、福德成就。現在處在末法時期,依照佛指示的原則,可以考慮選擇淨土法門。

九十六、學佛得不到殊勝成就的原因是什麼?

答:這要反省我們自己現在修學的情況如何?如果每天還是生起煩惱,依舊是迷惑顛倒,疑慮重重,得不到經典所說的殊勝成就,那有必要把這原因找到、給予消除,學習的障礙就會消失。這種功夫在《華嚴經》裏即是「懺悔法門」,是普賢行願的第四願,每天要反省檢討,把自己的毛病找到,改過自新,每天改一點,積久就會成為學佛法的真實功夫。當我們反省檢討之後,會發現大部分的毛病,都是出於沒有認真依教奉行,雖然一生中天天在學習,而實際上陽奉陰違,甚至於連陽奉陰違都做不到。陽奉是指表面還能照做,我們有的連表面都沒做到,這是學與行脫節,學的是佛法,行的是煩惱,兩個不相干,這如何會有成就呢?而關鍵就在於對煩惱習氣不肯放下,起心動念、處世待人接物,隨順無始劫來的煩惱。發心學佛,實際上對佛法抱著懷疑的態度,信心若有若無;表面好像挺自信的,但佛的教誨一句也沒做到,這是我們的病根之所在。

九十七、學佛與別人有什麼相干?

答:學佛是自己學佛,與別人不相干,但是千萬不要有這種想法:「別人都沒有照做,我為什麼要做?」這想法自暴自棄,會毀掉自己。要反過來想:佛是教我的不是教他們,我要學佛就要放棄自己的成見,放棄自己的煩惱習氣,日常生活、工作、對待人、事、物,都要遵守佛陀的教導。
沒有印宗法師的擁護,他出不了頭的。在那個時代他要建個道場,要讓別人相信功德不可思議!
  十善是初學的基石,佛教我們存心要無貪、無瞋、無癡,我們有沒有做到?或是每天用心和貪瞋癡相應。佛教我們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我們有沒有做到?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若依然隨順煩惱習氣,就不是在學佛。佛教導我們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是佛最基本的教誨,教誡初學者從這入門;如果連這幾條都做不到,我們學佛實際沒有入門。大歡喜是如何生起的呢?大歡喜至少要放棄自己的煩惱習氣,隨順佛陀的教誨。佛教我們如何存心、說話、做人,這最基本的十善要做到,別人不做是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因為他不是在學佛。

九十八、如何報師恩、報佛恩?

答:在過去求學的時代,老師對同學的希望是一回事,能否成就又是一回事。老師對同學有殷切的期望,但有幾個同學能真正做到尊從老師的願望?教師的願望是希望你有成就,你真的成就了,就真正報了師恩。老師決不要你對他奉承,也不要你對他供養,你只要能尊從他的願望就是報恩。報佛恩也如此,佛對我們有什麼願望?只是希望我們早一天成佛,所以只要我們走的是佛道,路子、方向正確,就決對沒有偏差。
  世尊在世時,教誡出家的學生半月誦戒;也就是反省一次,能夠保持半個月,這很難得!中國古人常說:「三日不讀聖賢書,面目全非。」這時反省一次能保持三天。現代社會誘惑力量太大了,三天保不住,要天天反省,天天認真努力做功夫,我們的道業才能成就;真正成就了就是報佛恩。

九十九、如何理解帶業往生??

答:淨土所說的「帶業往生」,一定要弄明白,不能誤以為「我煩惱習氣不斷也行」。經論說得很清楚,帶業只帶業習,不帶現行。煩惱根沒有斷可以帶去,現行不能帶;現行是煩惱習氣發作了,這個帶不去。這是在關鍵的時候,就是一個人在捨報的刹那,人死斷氣的時候,煩惱不起現行,稱為帶業往生,這是帶業往生的真正意思。平時起煩惱可不可以?可以,但平常煩惱、習氣不斷,到臨終的時候恐怕也斷不了,怕的就是這個。所以佛教我們在平常就要斷、要控制,控制就是伏煩惱。平常儘量控制的目的,是希望臨終的一刹那不起煩惱。因為最後這一刹那等於打仗,平常等於是訓練、操練,操練不認真,打仗的時候必定打敗仗,所以操練要認真。平常我們要認真的控制自己的煩惱不起現行,才有把握安安全全往生。平常不認真努力做這功夫,臨命終時會沒有把握。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往生的人,在病重的時候,縱然神智清楚,但是他沒有體力自己做不了主,完全受別人擺佈,這時是真正可憐!看到別人受折磨苦難,就要想到自己將來也有這一天,因為這時候煩惱習氣最容易起現行,周圍環境一切人與事,都不是自己願意做的,這平時若沒有相當的修養功夫,要順利往生不容易!所以最穩當的方法是預知時至,臨終時沒有病苦,知道什麼時間要離開,走的時候不生病、不受折磨。

一百、一向專念是修持的重要關鍵嗎?

答:《無量壽經》提到「三輩往生」,不管是上輩、中輩、下輩往生,共同的都需要一個條件,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就是一貫如此,一如既往。專念就是專一的念,不是念佛號又持其他咒;或者雖念佛號,可是心裏胡思亂想,這都屬於不夠一向專念。一向專念不管你是不是達到一心了,都能往生,這就比《阿彌陀經》是打一個突擊,克期取證,規定一個時期內專心的修,修到能達到一心,或者「理一心」的地步,這樣最後一定能往生。但這裏的說法比《阿彌陀經》的說法還要放寬一點,只要求一心不亂專持名號就可以了,不需要達到「事一心」、「理一心」才能往生。能夠做到的當然是好,可以生到「方便有餘土」或者「實報莊嚴土」。而一般往生的人都是到「凡聖同居土」,所以並不需要非達到「事一心」「理一心」不可。你念佛只要一心不亂,清清淨淨,一心一意的念就能往生。所以玄奘大師翻譯的經文是用「繫念名號」這幾上字,一心專念名號就可以。所以《無量壽經》中也是「一向專念」,一慣的念就是專念;也就是說,不管你自己能否達到「一心不亂」,你都可以往生。因為我們只要求能生到「凡聖同居土」就已經很了不起,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如果你能夠念到「事一心」「理一心」那更好!所以對於往生有很多人誤解,以為念不到一心不亂就不能往生,這是理解不深,夏蓮居老師說過:念不到一心不亂,一樣可以往生。但是不能一向專念就不能往生,一般來說必須要有一定的修持,或念佛到接近這個境界才成。念佛往生,不是到臨終時佛才來接引,如果能一向專念,自然能垢障清除,心中的污垢障礙都消除,所以「一向專念」是修持的重要關鍵。

http://www.sutra.org.tw/haitaoQA/qa_basic.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