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又稱《寶積經》。一二○卷。唐代菩提流志等譯。是集錄諸經編纂而成者。為五大部之一。內容主要敘說菩薩修行法及授記成佛等。
寶積,是「積集法寶」的意思。以其為大乘深妙之法,稱之為「寶」;聚集無量法門,稱之為「積」。全經計收四十九會,其中,魏晉南北朝隋唐諸譯經家以不同經名陸續譯出二十三會八十卷餘,稱為「舊譯」,菩提流志新譯出二十六會三十九卷半,稱為「新譯」,本經是新舊譯之合編本。
全經內容泛論大乘佛教的各種主要法門,涉及範圍甚廣,每一會相當一部經,也都各有其獨立的主題,例如四十六會〈文殊說般若會〉主要論述「般若性空」的思想;第五會〈無量壽如來會〉宣說彌陀淨土的信仰;第二、第三、第七、第十一、第二十四會等則闡揚密教的各種重要教義。此外,本經各會所屬部類亦極紛雜,如第十四會〈佛說入胎藏會〉屬於小乘部,第一〈三律儀會〉、第二十三〈摩訶迦葉會〉屬於律部,第四十六會〈文殊說般若會〉屬於般若部,第四十七會〈寶髻菩薩會〉屬於大集部。因此,全經每一會雖然各有特色,然若就整體而言,則缺乏一貫系統。又菩提流志所譯二十六會中,有十一會二十二卷是初次翻譯者,其餘十五會則屬重譯部分。本經之異譯本極多,為便於比較,茲將四十九會名稱、卷數、譯者列表如次:
會 數 | 名 稱 | 卷 數 | 譯 者 |
一 | 三律儀會 | 卷一~三 | 新譯 |
二 | 無邊莊嚴會 | 卷四~七 | 新譯 |
三 | 密迹金剛力士會 | 卷八~一四 | 西晉竺法護 |
四 | 淨居天子會 | 卷一五~一六 | 西晉竺法護 |
五 | 無量壽如來會 | 卷一七~一八 | 新譯 |
六 | 不動如來會 | 卷一九~二○ | 新譯 |
七 | 被甲莊嚴會 | 卷二一~二五 | 新譯 |
八 | 法界體性無分別會 | 卷二六~二七 | 梁曼陀羅仙 |
九 | 大乘十法會 | 卷二八 | 元魏佛陀扇多 |
一○ | 文殊師利普門會 | 卷二九 | 新譯 |
一一 | 出現光明會 | 卷三○~三四 | 新譯 |
一二 | 菩薩藏會 | 卷三五~五四 | 唐玄奘 |
一三 | 佛為阿難說處胎會 | 卷五五 | 新譯 |
一四 | 佛說入胎藏會 | 卷五六~五七 | 唐義淨 |
一五 | 文殊師利授記會 | 卷五八~六○ | 唐實叉難陀 |
一六 | 菩薩見實會 | 卷六一~七六 | 北齊那連提耶舍 |
一七 | 富樓那會 | 卷七七~七九 | 後秦鳩摩羅什 |
一八 | 護國菩薩會 | 卷八○~八一 | 隋闍那崛多 |
一九 | 郁伽長者會 | 卷八二 | 曹魏康僧鎧 |
二○ | 無盡伏藏會 | 卷八三~八四 | 新譯 |
二一 | 授幻師跋陀羅記會 | 卷八五 | 新譯 |
二二 | 大神變會 | 卷八六~八七 | 新譯 |
二三 | 摩訶迦葉會 | 卷八八~八九 | 元魏月婆首那 |
二四 | 優波離會 | 卷九○ | 新譯 |
二五 | 發勝志樂會 | 卷九一~九二 | 新譯 |
二六 | 善臂菩薩會 | 卷九三~九四 | 後秦鳩摩羅什 |
二七 | 善順菩薩會 | 卷九五 | 新譯 |
二八 | 勤授長者會 | 卷九六 | 新譯 |
二九 | 優陀延王會 | 卷九七 | 新譯 |
三○ | 妙慧童女會 | 卷九八 | 新譯 |
三一 | 恆河上優婆夷會 | 卷九八 | 新譯 |
三二 | 無畏德菩薩會 | 卷九九 | 元魏佛陀扇多 |
三三 | 無垢施菩薩應辯會 | 卷一○○ | 西晉聶道真 |
三四 | 功德寶華放菩薩會 | 卷一○一 | 新譯 |
三五 | 善德天子會 | 卷一○一 | 新譯 |
三六 | 善住意天子會 | 卷一○二~一○五 | 隋達摩笈多 |
三七 | 阿闍世王子會 | 卷一○六 | 新譯 |
三八 | 大乘方便會 | 卷一○六~一○八 | 東晉竺難提 |
三九 | 賢護長者會 | 卷一○九~一一○ | 隋闍那崛 |
四○ | 淨信童女會 | 卷一一一 | 新譯 |
四一 | 彌勒菩薩問八法會 | 卷一一一 | 元魏菩提留支 |
四二 | 彌勒菩薩所問會 | 卷一一一 | 新譯 |
四三 | 普明菩薩會 | 卷一一二 | 秦失譯 |
四四 | 寶梁聚會 | 卷一一三~一一四 | 北涼道龔 |
四五 | 無盡慧菩薩會 | 卷一一五 | 新譯 |
四六 | 文殊說般若會 | 卷一一五~一一六 | 梁曼陀羅仙 |
四七 | 寶髻菩薩會 | 卷一一七~一一八 | 西晉竺法護 |
四八 | 勝鬘夫人會 | 卷一一九 | 新譯 |
四九 | 廣博仙人會 | 卷一二○ | 新譯 |
除上舉四十九會外,另有下列的異譯本。又下表會數欄內數字,相當於《大寶積經》內容會數。
會 數 | 名 稱 | 卷 數 | 譯 者 |
一 | 大方廣三戒經 | 三卷 | 北涼 曇無讖 |
三 | 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 | 二十卷 | 宋 法護 |
五 |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 四卷 | 後漢支婁迦讖 |
無量壽經 | 二卷 | 曹魏 康僧鎧 |
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 二卷 | 吳 支謙 |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 三卷 | 宋 法賢 |
佛說大阿彌陀經 | 二卷 | 宋 王日休校輯 |
六 | 阿閦佛國經 | 二卷 | 後漢 支婁迦讖 |
九 | 大乘十法經 | 一卷 | 梁 僧伽婆羅 |
一○ | 普門品經 | 一卷 | 西晉 竺法護 |
一二 | 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 四十卷 | 宋 法護 |
一三 | 胞胎經 | 一卷 | 西晉 竺法護 |
一五 |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 | 二卷 | 西晉 竺法護 |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 | 三卷 | 唐 不空 |
一六 | 父子合集經 | 二十卷 | 宋 日稱 |
一八 | 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 | 四卷 | 宋 施護 |
十九 | 法鏡經 | 一卷 | 後漢 安玄 |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 | 一卷 | 西晉 法護 |
二一 | 幻士仁賢經 | 一卷 | 西晉 竺法護 |
二四 | 決定毘尼經 | 一卷 | 燉 煌三藏 |
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 一卷 | 唐 不空 |
二五 | 發覺淨心經 | 二卷 | 隋 闍那崛多 |
二七 | 須賴經 | 一卷 | 曹魏 白延 |
須賴經 | 一卷 | 前涼 支施崙 |
二八 | 菩薩修行經 | 一卷 | 西晉 白法祖 |
無畏授所問大乘經 | 三卷 | 宋 施護 |
二九 | 優填王經 | 一卷 | 西晉 法炬 |
大乘日子王所問經 | 一卷 | 宋 法天 |
三○ | 須摩提菩薩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 |
須摩提菩薩經 | 一卷 | 姚秦 鳩摩羅什 |
須摩提經 | 一卷 | 唐 菩提流志 |
三二 | 阿闍貰王女阿術達菩薩經 | 一卷 | 西晉 竺法護 |
三三 | 離垢施女經 | 一卷 | 西晉 竺法護 |
得無垢女經 | 一卷 | 元魏 般若流支 |
三五 |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 | 一卷 | 唐 菩提流志 |
三六 | 如幻三昧經 | 二卷 | 西晉 竺法護 |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 | 三卷 | 元魏 毘目智仙般若流支 |
三七 | 太子刷護經 | 一卷 | 西晉 竺法護 |
太子和休經 | 一卷 | 失譯 |
三八 |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 | 二卷 | 西晉竺法護 |
大方廣善巧方便經 | 四卷 | 宋 施護 |
三九 | 大乘顯識經 | 二卷 | 唐 地婆訶羅 |
四一 | 大乘方等要慧經 | 一卷 | 後漢 安世高 |
四二 |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 一卷 | 西晉 竺法護 |
四三 | 遺日摩尼寶經 | 一卷 | 後漢 支婁迦讖 |
摩訶衍寶嚴經 | 一卷 | 失 譯 |
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 | 五卷 | 宋施護 |
四六 |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 二卷 | 梁曼陀羅仙 |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 一卷 | 梁僧伽婆羅 |
大般若經第七分 | 二卷 | 唐 玄奘 |
四七 | 大方等大集經寶髻菩薩品 | 二卷 | 北涼曇無讖 |
四八 |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 一卷 | 劉宋求那跋陀羅 |
四九 | 毘耶娑問經 | 二卷 | 元魏 般若流支 |
本經四十九會各會大意概述如下:
1.三律儀會:敘述眾生欲求佛智慧、力、無畏者,無有少法可得,若有所得即著想,具足我、我所等執著過患;菩薩當護持淨戒;佛陀涅槃後末法時惡比丘的行相;在家菩薩成就的種種三法等。
2.無邊莊嚴會:敘述諸菩薩為求無邊善巧願,應知諸佛祕密語言,受持思惟,如理觀察,須知如來所說皆是清淨平等;說明真勝義、陀羅尼門義、佛陀十力、四無畏等及種種清淨陀羅尼神咒。
3.密迹金剛力士會:敘說菩薩的淨濟廣布道義法;密迹金剛力士之方便、智度二業;如來四不可思議、菩薩三密;密迹力士宿因;菩薩行佛道業三十二事;如來身口意三密、苦行、轉法輪相;佛陀為密迹金剛力士授記,並為說十二緣起、無放逸、四法印、四天王護世十法、菩薩行無瞋恚十法,乃至菩薩降魔八力;佛陀為阿闍世王說密迹夙因、菩薩逮得大力之十大法;為阿閦佛國賢王菩薩述說寂然意義。
4.淨居天子會:佛陀為淨居天子金剛摧菩薩解說夢見如來身共語見妙身、如來默然、如來覆頭坐等百八夢,並敘述菩提心及眾生的不思議行。
5.無量壽如來會:佛陀為阿難說無量壽如來因位,舉四十八願,敘述極樂世界諸莊嚴,說明三輩往生。
6.不動如來會:共有六品,即〈授記莊嚴品〉、〈佛剎功德莊嚴品〉、〈聲聞眾品〉、〈菩薩眾品〉、〈涅槃功德品〉、〈往生因緣品〉,是佛陀為舍利弗講說妙喜佛國不動菩薩的弘誓、受記、成佛、剎土莊嚴、往生妙喜世界的因緣等。
7.被甲莊嚴會:廣說菩薩為眾生被大甲冑的意義。
8.法界體性無分別會:敘說一切法皆法界體性,無縛無脫;比丘增上慢的有無、菩薩六度、四念清淨、授記、自在等義;菩薩不生自在義;佛陀為五百菩薩及寶上天子授記;菩薩的畢竟心行、善知方便及般若行。
9.大乘十法會:敘說菩薩成就信成就、行成就、性成就、樂菩提心、樂法、觀正法行、行法慎法、捨慢大慢、善解如來祕密之教、不悕求聲聞緣覺乘等十法,是行大乘,是住大乘。
10.文殊師利普門會:敘說欲得普入不思議法門,須修習色相三昧等二十八種三昧,及無邊離垢等十四種三昧的名義、功用。
11.出現光明會:敘說如來所得決定光明等諸光明的原因及其功用;住大乘者行施資糧的八十種殊勝功德;欲成就陀羅尼,須捨離八十種非法之人。
12.菩薩藏會:〈開化長者品〉說佛陀捨家因由,〈金毘羅天受記品〉記金毘羅天供佛,佛陀為其授記事。〈試驗菩薩品〉說菩薩成就菩提心一法,身語意業清淨無失,為一切眾生導師。〈如來不思議性品〉說如來十種不思議法、十力、四無畏、菩提、十八不共法等。〈四無量品〉說四無量心。〈陀那波羅蜜多品〉說五十種清淨施、行施的三十種上妙功德等。〈尸波羅蜜品〉說三種妙行、十種極重深心、十種發心、四種廣勝處法等。〈羼底波羅蜜多品〉說忍辱諸行相法門,成就忍辱妙行。〈毘利耶波羅蜜多品〉說菩薩當修不行行處、十種障礙法、大自在天子夙因、五損減法、眾生三種熱惱等。〈靜慮波羅蜜多品〉說四種靜慮、五通、三摩哂多、三摩半那等。〈般若波羅蜜多品〉說四十一法之趣入聞相、十種善巧、四正勝道、五番十種功德等。〈大自在天授記品〉說儒童本生,為那羅多長者子授記等。
13.佛為阿難說處胎會:敘說眾生入胎因緣、歌羅邏身處胎三十八個七日、生後七日生八萬四千蟲、四百四病等。
14.佛說入胎藏會:敘說佛陀度化難陀因緣。
15.文殊師利授記會:敘說佛陀為摧過咎菩薩說成就「以勝志樂,發菩提心」一法,可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並為其授記;為舍利弗說菩薩滿足所願四法,嚴淨佛剎一法至十法,及種種淨行,為四萬菩薩授記;文殊師利為師子勇猛雷音菩薩顯菩提等理;自說宿願、佛剎莊嚴等;彌勒菩薩等諸菩薩各說一相法門。
16.菩薩見實會:本會共分二十六品,〈序品〉敘述佛陀遣使迦留陀夷度化淨飯大王。〈淨飯王詣佛品〉敘說淨飯王往詣佛所聞法。〈阿修羅王授記品〉敘說佛陀為諸阿修羅授記。〈本事品〉敘說因陀幢王因地所行及佛剎依正莊嚴。從〈伽樓羅王授記品〉至〈廣果天授記品〉,說佛陀為金翅鳥王、龍女、龍王、鳩槃茶、乾闥婆、夜叉、緊那羅、虛空行天、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諸梵天、光音天、遍淨天、廣果天授記。〈淨居天子讚偈品〉敘說淨居諸天子以偈讚佛。〈遮羅迦波利婆羅闍迦外道品〉佛陀為外道說受胎法門、三世不可得、一切法及如來是不變不異諸法。〈六界差別品〉為淨飯王說六界相、諸法空寂、一切法皆具三解脫門。〈四轉輪王品〉說無量稱王、地天王、頂生王、尼彌王等四轉輪王的本生,勸修不放逸,觀諸陀羅尼門等六十七法門。
17.富樓那會:敘說精進等種種四法。〈多聞品〉說修集多聞四法等。〈不退品〉說往昔摩訶耐摩陀比丘守護那羅延法師事。〈具善根品〉說菩薩當親近四法等。〈神力品〉敘說佛陀以神通力令一一毛孔放光,並以此經咐囑阿難。〈大悲品〉敘說佛陀為目揵連說本行大悲事。〈答難品〉敘說眾生性空佛不滅意義。〈富樓那品〉敘說富樓那稱歎佛陀所行。
18.護國菩薩會:敘說菩薩四清淨法、四無畏法、四墮落法等;福焰王子本生及惡知識相。
19.郁伽長者會:敘說三歸五戒、在家過患、對乞者及妻子應起種種三想、頭陀四聖種行、出家淨戒等。
20.無盡伏藏會:敘說貪行伏藏、瞋行伏藏、癡行伏藏、等分行伏藏、諸法伏藏,能速得菩提。
21.授幻師跋陀羅記會:敘說佛陀現大神變,為幻師跋陀羅說法,令順法忍;為幻師說速至菩提道場、離疑悔等種種四法門,並為幻師授記。
22.大神變會:敘說如來以說法、教誡及神通三種神變而調伏眾生;廣說諸大神變,並說商主天子及文殊師利本事等。
23.摩訶迦葉會:勸出家、持戒、念佛;宣說四沙門賊、四種相似沙門;囑彌勒菩薩護法;敘說法施功德;說示菩薩二十法。
24.優波離會:敘說彌勒等五十五位菩薩發願於末世護持正法,成熟眾生;敘說一切菩薩二種犯戒,犯波羅夷等罪之懺悔除罪法;聲聞、菩薩持犯之不同。說示究竟毘尼,聲聞、菩薩等增上慢及其離相。
25.發勝志樂會:敘說五百退轉菩薩之退轉惡因;末世菩薩安隱解脫之二種四法、以無希望心行法施二十利、四辯才;初業菩薩觀利養、憒鬧、世話、睡眠、眾務、戲論等二十種過;往生極樂世界的十種發心。
26.善臂菩薩會:廣說六波羅蜜相。
27.善順菩薩會:主要藉由舍衛城善順菩薩以劫初的無價金鈴施與國中最貧窮的波斯匿王,佛陀自地涌出,證其所言不虛等因緣,勸勉大眾發菩提心。
28.勤授長者會:敘說菩薩應學應住應修行之事;四十四種觀身法;佛陀為勇猛授長者授記。
29.優陀延王會:敘說佛陀為優陀延王說丈夫四種過患,優陀延王聞而受三歸,為優婆塞。
30.妙慧童女會:敘說佛陀為妙慧童女說示菩薩之修行,如受端正身、得富貴身、眷屬不壞等四十事;妙慧發大願,修四十行;佛陀為妙慧等授記。
31.恆河上優婆夷會:敘說佛陀為恆河上優婆夷說示斷流轉法,並為彼授記。
32.無畏德菩薩會:敘說阿闍世王女無畏德彈呵舍利弗、大目犍連等聲聞,令諸聲聞見香象世界放香光明如來,更為摩訶迦葉等,說示一切法真如等義;後至佛所,現大丈夫相。佛陀為無畏德女及其母日月光夫人授記。
33.無垢施菩薩應辯會:敘說舍利弗等八大聲聞及文殊師利等八大菩薩,於入舍衛城乞食時,見波斯匿王女無垢施正對梵天婆羅門讚嘆三寶功德,梵天聞而發菩提心。無垢施女問八大聲聞及八大菩薩,智慧是有為無為,乃至生無生等,後與大眾俱到佛所問菩薩行,佛陀為說十八種四法,無垢施女發願奉行,並化身為十六童子;佛陀為彼授記。
34.功德寶花敷菩薩會:敘說受持十方諸佛名號的功德。
35.善德天子會:敘說文殊師利菩薩為諸天眾演說諸佛甚深境界;為須菩提宣說三乘、佛地,乃至超過世間之法;說不放逸四法、入戒律、多聞等八種八法、三十七道品、修道等。
36.善住意天子會:敘述文殊師利菩薩為善住意天子說三縛、三淨、退不退轉、如來、虛空等;文殊師利入破散諸魔三昧,令諸惡魔歸依佛陀,並說得此三昧二十種法及六種四法;佛陀為文殊師利說菩薩初發心、無生法忍等義;文殊師利為善住意天子說真出家、持戒、頭陀、禪行等義;文殊入如幻三昧,除五百五通菩薩分別心,令證無生法忍。
37.阿闍世王子會:敘述佛陀為阿闍世王之子師子說示得端正、正念、梵音等法,並為其授記。
38.大乘方便會:敘說菩薩方便行;眾尊王菩薩舊事、樹提梵志本生等;說八相十惱為佛陀度化眾生之方便。
39.賢護長者會:敘說賢護長者及真月童子所受樂果的宿因;眾生神識的相貌、名義等;色及神識的觀法;神識無定色、受罪福、積、聚、陰等義。
40.淨信童女會:敘說菩薩於生死中無疲倦等十二種八法及轉女身的二種八法;佛陀為淨信及五百童女授記。
41.彌勒菩薩問八法會:敘說成就深心等八法,可速成菩提。
42.彌勒菩薩所問會:敘說發勝意樂菩提心等十法,能離惡道及惡知識,速證菩提;說示一切義太子、妙花太子、月光王之本生,並明彌勒菩薩及佛陀本願的不同。
43.普明菩薩會:敘說菩薩退失智慧、得大智慧等二十種四法;三十二菩薩法,中道諸法實觀、畢竟智藥、求心相、出家二不淨心、四種沙門等。
44.寶梁聚會:敘說沙門意義、三十二垢、覆沙門行八法、聖人十二表式、敬重袈裟八法、破戒比丘八輕法、比丘義、十六種四惡法及旃陀羅沙門、失血氣沙門、營事比丘、阿蘭若比丘、乞食比丘、糞掃衣比丘之行相等。
45.無盡慧菩薩會:敘說菩提心、十種發心、十波羅蜜十法、波羅蜜義、十地先相、十種三昧、十種陀羅尼。
46.文殊說般若會:敘說如來及眾生界的一相不可得、福田相、一行三昧等。
47.寶髻菩薩會:敘說行六度、三十七道品、五通、不厭生死二十事、寶髻本事、開化眾生四法、佛陀本生、菩薩得自在之四業、授記等。
48.勝鬘夫人會:敘說波斯匿王女十大受;攝受正法一乘了義二乘不了義、四聖諦、如來藏、法身等義。
49.廣博仙人會:敘說施、施主、施者的意義及三十二種不淨施、五大施、五無上施、中有識、六道來生的差別等。
本經的梵本,今僅存部分斷簡殘片。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十等載,玄奘自印度歸返時,曾帶回本經的梵本,然今已不存。另有西藏譯本,題為「大寶積法門十萬章」,亦有四十九會,然西藏譯本原為各會單獨傳譯,且缺少其中若干會,後乃自漢譯本補充數會,並仿四十九會之制而集成者。本經今收錄於《高麗藏》第六冊、《磧砂藏》第五-六冊、《龍藏》第十六-十九冊、《卍正藏》第八-九冊、《大正藏》第十一冊。其各會注疏極多,北魏菩提留支所譯《大寶積經論》四卷(安慧著)為第四十三會的釋論,同為菩提留支所譯《大寶積經釋》為第四十一會的注釋,潛真《大寶積經疏》三卷為第十五會(不空譯本)的注釋,元魏毘目智仙譯,天親菩薩造的《寶髻經四法憂波提舍》一卷為第四十七會的注釋。康僧會《大寶積經子註》為第十九會(安玄譯本)的注釋,此外,第五會、第四十八會等注疏亦甚多。
...................................................................................
一、本經共集錄多少部經典?並述其有何異譯本。
二、善住意天子會中的「文殊仗劍害佛」意義為何?
三、試述佛陀如何度化淨飯王。
四、試述妙慧童女所修的四十行。
...................................................................................